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在於社會與時代癥結,在於未來,在於每個人切身的生活。
本期「設計的價值」特輯,希望將目光投向設計本身以外更廣泛意義上的探討,從中國製造的聖誕工廠,到城鄉邊緣的集合住宅,從報廢共享單車的再利用,到極速 3D 打印可能帶來的產業變革,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在於社會與時代癥結,在於未來,在於每個人切身的生活。
以下案例正展於設計互聯展覽「設計的價值在中國」,感謝設計互聯採訪協助,本輯排名不分先後。
共享單車再利用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 2019
這是一組用摩拜單車報廢零件製作的傢具。報廢零件經過嚴謹的回收和再篩選,再經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后,變成了新的傢具,這個過程展示了摩拜單車(目前已更名為「美團單車」)「全生命周期」計劃和探索可持續發展理念。摩拜單車曾與德國柏林的 YUUE 設計工作室合作,推出 5 款傢具用品——躺椅、立式燈、茶几、桌面整理架和燭台,原材料無一例外均來自摩拜單車的報廢零部件,賦予了它們重生的可能。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項目動畫。©️ YUUE工作室
卷宗 Wallpaper*對話,YUEE 工作室創辦人翁昕煜,簡稱 W
「人類創造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最後會落到哪裡去?這還是一個很盲目的狀態。在人與物的關係里,用與被用的,是一種最表層的關係,我們也許還應該關心它是怎麼來的?它最後是否有去向?」
W*
近幾年出現的共享單車過度生產現象引人關注,不少城市出現了單車「墳場」的奇景,有悖「環保出行」的初衷,請談一下工作室是在怎樣的契機下與摩拜/美團開始合作,回收並製作傢具的?
W:
2018 年,我回國去北京見一位客戶,在 798、751 區域看到很寬闊的馬路上兩邊放滿了自行車,大概佔據了道路三分之二的面積,中間留出來的機動車道非常窄。我之前雖然有看過報道,知道共享單車發展很快,但親眼看到那麼多車擠在一起,還是感到有點誇張。我覺得人類現在創造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最後會落到哪裡去?這還是一個很盲目的狀態。在人與物的關係里,用與被用的,是一種最表層的關係,我們也許還應該關心它是怎麼來的?它最後是否有去向?
△ 共享單車「墳場」。圖片來源:YUUE工作室
所以我就想對這些廢棄的共享單車進行一次再利用(Upcycling)和回收(Recycling),不同的是它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資源回收思路:將自行車的部件融入到設計品中,最大化實現單車的全使用周期,盡量減少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於是我在柏林就和團隊一起設計了一些自行車改造的方案。此時我剛好得知有朋友在摩拜單車工作,我就把這個意圖跟他說了說。對方表示非常感興趣,表示願意支持我這個項目。我去了摩拜單車公司,與設計部成員交流溝通。他們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和創意靈感,促成設計的完善。此時我剛好得知於是幾個月以後我就在工廠製作了第一批樣品,運到米蘭設計周展覽。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項目動畫、展出現場及共享單車零部件拆解。圖片來源:YUUE 工作室
W*
在對廢棄單車零部件的改造和設計上,做了哪些具體的考慮?
W:
我不希望刻意地改變單車部件本身的特性和美感,而是盡可能直接運用。基於這個想法,我們反覆測量、觸摸和用身體感受每個部件的外形,然後大膽補全整個畫面。直到進入工廠之前,前期所做的工作只能說是完成了50%,因為通過工廠測試打樣,我們才能驗證之前的設計稿,並且及時作出調整。我們對這套產品的定位是實用美觀,拒絕浮夸和高端。也就是說,我們要用簡易的生產方式和通用的配件,最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而降低生產成本,就可以讓這套產品的生產被大部分工廠接受和實現。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項目設計製作過程。圖片來源:YUUE工作室
- 躺椅:經過不斷地角度調試發現,車架的弧線是符合人體工學的,於是便將它融入到了休閑躺椅的靠背部分。
- 立燈:光源支撐部件其實來源於單車輪胎的固定件—前叉。在拿到這個單車部件的時候,我們發現原本剎車線的位置可以變為燈具電源線的固定位置,於是這款立燈應運而生。
- 茶几:茶几的腿來自於四根單車把橫。
- 桌面收納:前叉內部縱橫交錯的加固肋在增加了 PC 材料后變成了分工明確的桌面收納器。
- 燭台:前叉改造而來的極簡主義燭台。
△ YUUE Upcycling Shared Bicycle項目傢具、動畫及展出現場。圖片來源:YUUE工作室
W*
這批傢具最終進入市場了嗎?應用效果如何?
W:
第一套樣品 2019 年分別參加了米蘭設計周、北京設計周、深圳設計互聯展出。目前已經被英國 V&A 博物館永久收藏。
土樓公舍
Tulou Collective Housing,2005-2008
土樓公舍是都市實踐在 2005 至 2008 年於中國廣東設計的一個集合住宅項目,為了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及住房成本增加問題,該建築將中國傳統客家民居土樓的居住形式與廉租住宅設計相結合,將居住、貯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娛樂等功能集中於一個建築體量,為當代居住創造出新的社區模式,也保持了社區中的鄰里感。「新土樓」被植入當代城市的典型地段,成為了一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領地。
△ 從上至下:土樓公舍鳥瞰、院落、外觀。©️URBANUS都市實踐,攝影:楊超英
十個案例,設計的價值在中國意味着什麼?
卷宗 Wallpaper*對話土樓公舍主持建築師之一、URBANUS 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創建合伙人、深圳坪山美術館館長劉曉都,簡稱 L。
「我們完全摒棄掉了傳統土樓空間和單元分割中的等級差別,建立了一致的和共享的空間模式。所以它是受傳統民居啟發的,適應新時代社會住宅特點的現代住宅。」
W*
土樓公舍是現代集合住宅,運用了傳統閩南地區土樓建築的環形結構來回應城市用地高密度下的居住問題,當初怎樣想到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內向性結構來解決城市邊緣的住宅問題?
L:
這個其實是一個命題作文。是當時萬科的王石董事長看到福建土樓這種格局發問能否借鑒做成新的保障房即社會住宅類型。這正好符合我們的想法。在之前的幾年都市實踐持續研究深圳城中村和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狀態,我們直覺上覺得這個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土樓多層複合向心的單元布局是中國民居中少有的具備現代感的,特別適合集體型居住的模式。
△ 從上至下:土樓公舍鳥瞰、屋頂花園、公共空間。©️URBANUS都市實踐,攝影:楊超英,URBANUS都市實踐
W*
這是一個多功能的集合住宅,在設計過程中,怎樣考慮現代與傳統居住模式的差別?在材料構造、裝飾色彩、空間構成等各方面,做過哪些細節上的考量?
L:
我們一開始就定了調子,這個必須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建築,不會簡單模仿傳統土樓。我們要借鑒的是布局和向心所產生的空間價值與單元式分隔帶來的模塊優勢。我們完全摒棄掉了傳統土樓空間和單元分割中的等級差別,建立了一致的共享的空間模式。所以它是受傳統民居啟發的,適應新時代社會住宅特點的現代住宅。
建造材料我們毫不猶豫地採用廉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花格牆。我們在局部採用了同樣便宜的原色木料做窗牆構件,屋頂採用現代蓋瓦取得居住舒適感,同時又和傳統民居形式取得一定的呼應。布局上在計算出平均 30 平米標準單元條件下的最適當扇形角度,確定了 72 米外層圓形直徑和 5 度夾角的單元分隔模數。在這個基礎上內層採用正方形格式與圓環內交形成四個月牙形內院和一個方形中心院落。五個院落在不同的層都有互通,還設計了很多公共交往空間。
△ 土樓公舍。©️ URBANUS都市實踐,攝影:楊超英
W*
網絡上也有人質疑「土樓公舍」將土樓剝離了其傳統的自然語境,在現代城市中作為一種日常居住建築中似乎是具有「敵意」的,您怎麼回應?
L:
土樓民居形式的出現是和客家人的移民特點與土地之爭相關的械鬥和匪患相關的,它和周邊環境直接就是對立的關係,儘管這種對抗關係因為生土材料而有所化解。這種完全自洽的生存狀態的優勢就在於適應性很強,面對城市這種複雜環境可以沒有特別的相互排異反應。而沒有了防衛功能的城市住宅,我們的對策是將大面積實牆改為花格牆封閉的陽台,既保持了土樓原有的完整外形,又提供了一個軟化的半透的立面,還使得陽台可以拓展出一個起居功能。這對於狹小的居住空間使用是十分珍貴的。我們設想土樓公舍是建在城市環境不是很好,類似高速公路旁邊等商業價值比較低的用地上,依靠內向的院落取得舒適性同時隔絕噪音。這個處理在實驗中是成功的。更何況我們在建築入口處將一個院子打開完全向城市開放,底層兩邊布置有商業和公共生活用房與城市街道無縫連接。可以說這種敵意是不存在的。
△ 土樓公舍內的生活。©️URBANUS都市實踐,攝影:URBANUS都市實踐
W*
土樓公舍是都市實踐在 2005 至 2008 年於廣東的一個項目,十多年過去了,您如今回看有何感想,會希望做一些改進嗎?
L:
土樓公舍是我看到過的管理和維護很好的社會住宅,我多次做回訪都感到很欣慰。建造質量上當然有這樣那樣的小遺憾,考慮是可控造價下的社會住宅,已經是令人滿意的了。我認為這個設計達到了現代建築的高設計水準,對傳統建築空間文化的精髓有了一個高度的傳承和發揚,還充分體現了好的建築應該達到的的人文關懷的層面,表達了都市實踐的城市理想,是都市實踐當之無愧的代表作,是可以引以為豪的作品。
△ 從上至下:土樓公舍院落、室內空間,及與其相鄰的城市公寓。©️URBANUS都市實踐,攝影:楊超英,URBANUS都市實踐
「頭髮高速」
Hair Highway, 2014
這是一套以頭髮和樹脂為原材料的新式家居用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頭髮出口國,也是最大的熱帶硬木出口國,設計團隊將頭髮與天然樹脂結合,這種新式材料將東方審美與西方工藝融合,將頭髮這一尋常事物,設計成了一種可持續的創新材料,以 20 世紀 30 年代上海裝飾風格為啟發,創造了一種色彩斑駁類似「玳瑁」的圖案與質感——可持續的另一種替代。
△ HAIR HIGHWAY 項目短片。©️ Studio Swine,短片導演/攝影:Juriaan Booij
卷宗 Wallpaper*對話 Studio Swine 主創之一 Alexander Groves,簡稱 G
「當我們考慮天然材料時,很多時候都將其視為一種正在減少的資源,但隨着人口的增長,頭髮作為一種可再生材料的再利用,它不僅只是美容行業的一種有趣的潛在可持續材料。」
W*
「Hair Highway」系列是一套以頭髮和樹脂為原材料的新式家居用品,你們也在介紹中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頭髮出口國」,最初是如何對這個主題產生興趣的,並決定將頭髮回收利用到創作中?
G:
我們最初對人類頭髮產生興趣,是因為有次看到它在倫敦的一家假髮和接發店出售。我們看到一堆頭髮,它們的標籤上寫着「中國製造的 100% 人類頭髮」(100% Human Hair made in China),當時我們就想知道這些頭髮來自於誰,如何加工,以及這些產品背後的故事。當我們考慮天然材料時,很多時候都將其視為一種正在減少的資源,但隨着人口的增長,頭髮作為一種可再生材料的再利用,它不僅只是美容行業的一種有趣的潛在可持續材料。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
W*
您能否描述下作品的回收和製造過程?
G:
我們希望將這種材料從可以立即識別為人類頭髮的外觀轉變為一種更加吸引人的呈現方式。我們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處理方法,並找到了將其嵌入樹脂的工藝。 我們發現了一種天然樹脂,它是造紙工業的副產品,來源於松樹樹汁。它無毒且非常美麗,呈琥珀色,與頭髮結合后,可呈現龜甲般的外觀。
△ HAIR HIGHWAY項目。©️ Studio Swine,短片導演/攝影:Juriaan Booij
W*
為什麼將這一系列命名為「Hair Highway」?
G:
我們想創造一種當代絲綢之路的版本,絲綢是由昆蟲產出的一種蛋白質,當你想到它時,聽起來似乎並不那麼吸引人,但它當然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材料。人發可能是不受歡迎的,但也非常珍貴。兩者都是珍貴的天然材料。同樣,絲綢之路不僅是材料運輸之路,還是思想和觀點交流之路。我們對貿易、材料、設計如何改變諸如可持續以及人類與自然關係等方面的觀點非常感興趣。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
W*
「Hair Highway」的「材料塗有天然樹脂,酷似貝殼玳瑁,讓人聯想起 1930 年代上海 art deco 時代的奢侈品」。這種平凡的日常材料通過再製作可以在各大畫廊和商店中展出並以高價出售,它重塑了我們對頭髮的認知。您能否提供一些在此過程中對其不斷變化的受眾/市場的一些感想?
G:
我們首先製作了一系列眼鏡,那時認為這個項目太概念化,人們可能不太願意購買或佩戴這種純概念項目,但當展出時,我們看到有那麼多人想要購買這些眼鏡,感到非常驚訝。我們了解到,設計可以成為一種轉變人們感知的強大工具,可以將為令人排斥之物,例如他人的頭髮,轉變為一件吸引人的事物。這是在世界上如此之多的浪費和自然資源減少的情況下,設計師可以發揮的真正重要的作用。
△ HAIR HIGHWAY ©️ Studio Swine,短片導演/攝影:Juriaan Booij
再生磚
Rebirth Brick, 2008
家琨建築工作室的「再生磚計劃」始於 2008 年 5·12 汶川地震,它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後人民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為災后廢棄材料再生而設計的「再生磚」將破碎的廢墟材料作為骨料,摻和切斷的秸稈作纖維,加入水泥等,在災區當地原有的制磚廠,做成輕質砌塊,用作災區房屋重建的材料。再生磚的製造方式注入了建材回收利用的環保理念,在脫離災難應急建築的應用領域之後,它也期待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 再生磚樣品。版權方:家琨建築
卷宗 Wallpaper*對話,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劉家琨 簡稱 L
「我希望‘再生磚’是一種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動手生產的低技低價合格產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簡易机械就能生產,免燒,快捷,便宜,環保,因地制宜,尺寸隨機,適應性強,無名有用,不受專利掣肘……」
W*
「再生磚」的材料源自 2008 年的「5.12 汶川地震」,您最初是怎樣構想「再生磚計劃」的?
L:
再生磚想法的起源是因為地震留下了如此多的破壞和廢墟,而馬上要面對的問題是重建。所以,想出一個有創意的快速重建方法很重要。「再生磚計劃」始於 2008 年 6 月,即 2008.5.12 汶川地震后一個月,當時的計劃着重在於民間個人生產自救,由災區當地原有的制磚廠,做成輕質砌塊,用作災區重建材料。
△ 汶川地震廢墟。©️家琨建築
△ 再生磚中所使用的碾碎秸稈。©️家琨建築
△ 再生磚的工廠生產。©️家琨建築
△ 建築師劉家琨在災區。©️家琨建築
△ 再生磚的混合骨料。©️家琨建築
△ 再生磚的多孔砌塊風乾步驟。©️家琨建築
△ 再生磚由當地作坊製作。©️家琨建築
W*
能談談這一「廢棄材料再生」的研發和製作過程嗎?這一材料具備哪些特性?
L:
其基本原理是:用破碎的廢墟材料作為骨料,攙和切斷的秸稈作纖維,加入水泥等,由災區當地原有的制磚廠做成輕質砌塊,用作災區重建材料。主要是能夠就地取材,手工或簡易机械就能生產,能夠快速幫助災區重建。
△ 災區重建。攝影:家琨建築
W*
「再生磚」如何運用於災后重建?
L:
地震重建工作全面展開以後,地震災區開始辦廠,再生磚進入机械生產,產品逐漸多樣化,質量更加穩定且生產高效,作為一種便宜的基本建材,使用於村落重建和城市公共建築中。
W*
在應急救災外,還有哪些應用的延伸?
L:
隨着地震重建工作的逐步完成,再生磚也逐漸脫離地震應急救災概念,進入了「拆除建築廢墟舊材料再生利用」這一廣泛的環保產品領域,現有產品逐漸多樣化,如透水基層、透水地磚、承重標磚、空心圍護磚,面層磚等,並已開始使用於城市公共建築,比如成都的水井坊博物館、西村大院,以及上海的諾華 C6 等。也作為那個時期的特別記憶承載,在國內外作為藝術品展出過。
△ 從上至下:1,再生磚展覽,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攝影:家琨建築;2,項目應用,諾華上海園區 C6,攝影:存在建築;3,項目應用,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攝影:存在建築
W*
您希望未來它還能在怎樣的場景中「再生」?
L:
我希望「再生磚」是一種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動手生產的低技低價合格產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簡易机械就能生產,免燒,快捷,便宜,環保,因地制宜,尺寸隨機,適應性強,無名有用,不受專利掣肘……我希望再生磚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生物塑料餐具
Graft, 2013
Graft 是一組像與植物嫁接起來的一次性餐具,其表面肌理顏色皆複製自日常所見的蔬菜瓜果。這是一套用新型生物塑料 PLA(聚乳酸)製成的一次性餐具,這一材料來源於植物,可以在工業堆肥條件下完全生物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設計師將餐具設計成日常蔬菜瓜果的肌理和顏色,讓餐具的外形與功能產生連接,希望使用者因此而更珍惜地使用這套一次性餐具,既環保又有趣。
△ 「Graft」餐具系列 ©️ 鄧綺雲
卷宗 Wallpaper*對話產品設計師、engraft創始人、Benwu Studio合伙人鄧綺雲,簡稱 D
「橘子皮有不錯的防滑性,芹菜莖像極了加強筋,洋薊花瓣跟勺子的形狀也剛好一致。我嘗試為每一種餐具尋找一款最適合‘嫁接’的植物食材。」
W*
先介紹一下 PLA(聚乳酸生物塑料)這種材料吧?當時為何選擇這種材料創作?
D:
我們知道傳統塑料是由石油或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資源得來的,而且它們很難降解,在完全分解之前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環境和生命造成威脅。生物塑料主要從兩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一是使用可再生資源,二是降解難度大幅降低。目前 PLA 是最為成熟的一種生物塑料,它的來源是多樣的,玉米澱粉、甘蔗、木薯甚至農副產品都可以作為原材料。在工業堆肥的條件下,它可以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對環境保護非常有利。
△ 「Graft」餐具系列採用了PLA材料(聚乳酸生物塑料)。©️ 鄧綺雲
我剛接觸 PLA 時就覺得它代表了材料發展的趨勢,同時也驚訝地發現它並不算很新的材料,應用範圍還很小。所以想到借設計,讓人以更直觀的方式了解關於材料有哪些更好的選擇,了解自己的消費和使用習慣也和環境保護相關。
W*
介紹一下創作過程吧?做過哪些材料、色彩和製造工藝上的實驗?
D:
創造初期我複製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表面紋理,先做成材質樣品放在手上反覆體會。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把自然界中的肌理和形態放在人工環境里替用,居然能顯現它們潛在的功能。例如,橘子皮有不錯的防滑性,芹菜莖像極了加強筋,洋薊花瓣跟勺子的形狀也剛好一致。所以我嘗試為每一種餐具尋找一款最適合「嫁接」的植物食材。這時候又發現,不能忽視嫁接之後的餐具給人帶來的心理變化,對植物的味覺聯想要盡量匹配食物的味道。最後試驗出以下組合:芹菜適合用於吃沙拉的叉子柄上,洋薊味稍淡可以作為勺子,菠蘿恭弘=叶 恭弘帶鋸齒正好做把小刀,迷你胡蘿蔔做茶勺像增加了甜味,半個哈密瓜恰恰是捧在手裡的碗,檸檬作為高腳水杯也還清爽。
△ 「Graft」餐具系列具有擬真的外形設計。©️ 鄧綺雲
因為當時是在瑞士 ECAL 念書時的畢業設計,樣品製作都在模型室完成。真正的 PLA 無法在學校環境中使用,找注塑廠也不太現實,我是了解過它的特性以後,用聚氨酯樹脂來模擬最終效果的。具體製作是細緻又漫長的手工勞動,有時候為了達到壁厚均勻,或者把肌理無縫貼合到一個形狀標準的表面上,不得不另闢思路藉助不常用的方法。顏色上的漸變是通過觀察植物得出的,為此我諮詢過中國工廠關於雙色注塑的工藝,以確認這種效果不需要通過噴色等二次工藝實現。4 個月的模型製作完成之後,學校的師傅笑稱我是「樹脂模型室的鬼魂」。
△ 「Graft」餐具系列部分設計實驗過程。©️ 鄧綺雲
W*
為什麼考慮到以擬真的植物肌理、形態和色彩做外形設計?
D:
我看到很多環保主題的設計都比較克制,常常需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跟使用者溝通,彷彿環保是苦行僧式的修行。但是了解 PLA 以後,我反而看到擬真挪用的優勢。因為肌理、形態和色彩給人帶來的觀感是瞬間的條件反射,看到觸摸到時自然就明白了整個故事,比語言直接強烈得多。
△ 「Graft」餐具系列的設計實驗。 ©️ 鄧綺雲
W*
這是一款替代傳統塑料餐具的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您有考慮其生產製作的成本嗎?
D:
這個項目並不是出於商業目的,更偏向設計研究,在設計發表以後它對材料普及的教育意義還更大一些。當然項目強調的「一次性」其實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它的發問正是「你還會輕易地拋棄一次性餐具嗎?」就我了解到的關於一次性餐具的真實情況是,它們大多經得起多次使用,而且廢棄之後的處理成本高昂,這些成本並沒有反映到它的交易價格裏面,所以一次性餐具的價值其實是被嚴重低估的,它的廉價感是幾十年來過度消費的結果。幸運的是設計發表之後這幾年我看到的趨勢和當初的判斷是吻合的,世界各地都出台了禁止或限制一次性餐具的法規,這種浪費的觀念和習慣有望淡出歷史舞台。回到我的設計,其實它主張的是用負責任的方式去設計、製造,並引導消費者,讓大家主動選擇可以長久使用的物件。
紅白藍編織袋
Red White Blue, 2000-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遍布香港的紅白藍編織袋是這系列作品的誕生靈感,將原本日常的廉價物料和生活狀態濃縮成一代港人的集體記憶,在此物料基礎上,以解構、重組、再拼合的方式進行演繹,演化成一系列展現「香港精神」的戶外裝置、產品設計、海報設計及攝影等跨形式、跨媒介的作品。設計師將堅韌可靠的紅白藍編織袋比作堅毅不屈、靈活拼搏的香港人,讓無處不在的紅白藍成為了精神的象徵。
△ 紅白藍編織袋設計。©️ anothermountainman
卷宗 Wallpaper*對話設計師又一山人,簡稱 H
「創作,可以是商業的手段;創作,也是文化,藝術世界的魔法、把戲。創作,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莫過於為人民、為社會築起一個平台,提供溝通空間、思考空間、表白態度及分享的空間。」
W*
紅白藍編織袋是中國香港民眾最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對於這種三色尼龍物料,您是否有一種特殊的身份認同感?最初是如何想到將「紅白藍」作為一種視覺元素鋪陳到各種日常物、平面設計及藝術作品的應用上的?創作契機是什麼?
H:
要說回頭,紅白藍這塑膠(PE)物料是六十年代日本發明之產物,技術遷移到台灣。至今天,香港用在地盤、店前的帳篷……大部分都是台灣進口,而發展到今天,也有少量是中國內地生產(如現代格子圖案的膠袋)供應的。還記得 1988 年冬天,身為香港廣告創意人的我,被公司派往倫敦分公司考察深造。一天竟然在蘇豪區一間小小的精品店內,看到來自我們香港的紅白藍膠袋放在貨架上,時空頓然停了數分鐘。從此,我學會用不同文化角度去推量思考,回到香港,開始對身邊「本地」的事、情、物更加關心,對紅白藍更加另眼相看。
△ 紅白藍編織材料在日常中「無處不在」。©️ anothermountainman
近二十年來,我拍下無數紅白藍的照片,從中國,到遠的泰國,甚至美國、加拿大……時而包裹地盤抵沙擋石,時而士多(粵語,指雜貨店)檔口外遮陽光防雨水,時而變身手挽袋,盛載我們的財物、回鄉手信、我們的夢。無處不在的它,被我看成有性格有態度、活脫脫的一個人;它堅毅地緊守崗位,擁有面對逆境的能耐,默默辛勞投入參与建設城市的精神,就真正代表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每一份子。
由為香港文化博物館海報展做的一套「紅白藍無限」文化海報開始,接着做了十多個平面及立體的香港建築紅白藍項目,推銷正面的香港精神,不斷做,我就不斷學。學的是創作理想,學的是做人……創作,可以是商業的手段;創作,也是文化,藝術世界的魔法、把戲。創作,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莫過於為人民、為社會築起一個平台,提供溝通空間、思考空間、表白態度及分享的空間。
△ 紅白藍編織袋設計。©️ anothermountainman
W*
這是一種被認為「無處不在」的本土視覺元素,我好奇的是,您在將「紅白藍」作品置於不同語境下的時候,例如從香港、廣州,到東南亞、威尼斯,您收穫了哪些不同的回饋?是否帶來一些新的認識?
H:
用紅白藍膠布創作,以其堅毅和投入參与性格推動正面积極,希望再次喚起大眾,自香港六七十年代,一直存在於血脈中的價值觀和精神。三十幾年下來,香港一位藝圈朋友的反應是「紅白藍這麼低檔」、「世界外面沒人明白這本地的物料背景,這不能跑出國際的,還是放下它吧……」我沒有理會低不低檔,反正是香港生活有共鳴和有親切感的語境,也不是為藝圈內文化人共話的原因出發;再說,「香港正面积極」是為我們的社會狀態回應對話,不是為跑進國際而做的。
△ 紅白藍編織袋設計。©️ anothermountainman
紅白藍這系列往後獲邀請到威尼斯、荷蘭、德國、新加坡、加拿大、英國……交流展出。在他們立場而言,文化藝術的碰撞、火花,往往在於「和而不同」,乃至互相明白,學習和欣賞人家的視野,和對方特別擁有的。從我自己的經驗,這近二十年、約百次的紅白藍公眾發表對話,看得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觀點和價值觀,拉闊心胸和包容的能量。約十年前,獲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邀請,以義工身份,用紅白藍替他們設計服飾和生活用品,以香港之心聲「哪怕再重」、「背得起」…… 然後由庇護工場的精神病康復者生產製造,將「正面香港」之訊息滲入生活其中。
可口可樂商標
Coca-Cola Logo, 2003
這是可口可樂公司 2003 年更新的中文商標設計,香港設計師陳幼堅受邀為可口可樂公司設計新的中文 logo,通過將中文字體轉化為帶波浪狀、流暢的飄帶圖案,與斯賓塞體字體 logo 相呼應,融合了中國特色又具備國際風格,幫助國際品牌更好地融入本土市場。這是 24 年來可口可樂中文 logo 在中國第一次更新設計,自此取代了1979 年以來一直使用的中文字體。
△ 可口可樂商標再設計。圖片來源:陳幼堅
卷宗 Wallpaper*對話設計師陳幼堅,簡稱 C
「可樂象徵了美國文化,像中國人喝茶一樣。如果使中國人能夠享受可樂的味道,同時建立一種共鳴。可樂我覺得配中餐挺好的,吃飯配可樂。」
W*
可口可樂的 logo 可能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商標之一,您在設計 2003 年更新的中文商標時,做過哪些具體的考慮?
C:
可口可樂從 1927 年進入中國,到 2003 年的書法字體代表了中國文化,但其品牌的 DNA 未能反映出來。所以我的考慮是,如何將美國文化以東方文化的處理手法,呈現可口可樂在中國出現時的認受性。設計首先將英文斜體文字以中文字呈現,就好像 TWINS(雙胞胎)一樣,源自於同一血統。而且緞帶般的斜體文字也跟中國書法有相似之處,也將其精神融合其中。
1981 年,一位年輕人在北京故宮喝一瓶可口可樂,他告訴攝影師劉香成:「嘗起來馬馬虎虎。」改革開放后,可口可樂在經歷了漫長的談判后重返中國,當時,可口可樂公司剛在中國恢復生產這種所謂的現代版萬用藥水。1927 年,可口可樂首次進入中國,在上海銷售。1948 年上海成為可口可樂海外首個銷量超百萬標箱的城市。然而,在接下來的 30 年內,可口可樂撤出中國市場,直到 1978 年才重返北京建廠。
W*
在如今的全球消費景觀下,「可口可樂」是其中最屢見不鮮的符號之一,您參与的這項設計可能是全球消費基數最大的項目之一,怎樣看待這項設計背後更深層的內涵?
C:
可樂象徵了美國文化,像中國人喝茶一樣。如果使中國人能夠享受可樂的味道,同時建立一種共鳴。可樂我覺得配中餐挺好的,吃飯配可樂。可樂是百搭的飲品。中國作為以食為天的國家,如果能夠將一種由美國來的飲料變為中餐的一部分,我引以為榮。尤其是,譬如像北方的菜或四川菜,以重口味和辣為主,可樂的配搭更能將中國菜的精髓提煉出來。
聖誕工廠
Christmas Factory, 2014
2014 年 12 月 6 日,中國義烏,魏是一名 19 歲的工人,他戴着口罩和聖誕帽站在生產聖誕裝飾品的工廠里。攝影作品《聖誕工廠》曾榮獲第 58 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當代熱點類單幅二等獎。照片拍攝的地點位於義烏的「中國聖誕村」,這裏製造了全球 2/3 的聖誕類裝飾品。據海關記載,在 2016 年 9 月到 2017 年 8 月之間,義烏周邊的 600 余個工廠和作坊,生產了價值 30 億美元的聖誕相關產品,銷往全球各地。
△ 「聖誕工廠」 ©️ 陳榮輝
卷宗 Wallpaper*對話攝影師陳榮輝,簡稱 C
「當時的小魏只有 18 歲,來自貴州農村,他在噴粉車間里工作,負責給聖誕飾物上色。他每天需要連續工作 12 小時,至少要更換 6 個口罩。工作時,他會頭戴聖誕帽保護頭髮。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聖誕節:‘大概是外國人的農曆新年吧,需要很多新年禮品。’」
W*
您最初為何想到去拍攝義烏的聖誕工廠?
C:
拍攝這組作品的時候是 2014 年,當時我還供職於一家全國知名的都市類紙媒。作為都市類紙媒的攝影記者,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尋找那些「四季歌」的新聞,也就是每年都會發生、都會報道的新聞。我記得我一開始想做聖誕工廠的原因還是因為好奇。我當時在上海的恆隆廣場,看到廣場附近有很多聖誕節裝飾品,非常漂亮,當時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多月,但是聖誕節的氛圍已經有了。我當時就想着,這些東西是不是也是 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不知道是哪裡的工廠生產的,回到家以後我就開始做調查研究。
△ 「聖誕工廠」 ©️ 陳榮輝
W*
怎樣聯繫到當時拍攝的這家工廠?
C:
因為當時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了,很快我就發現浙江義烏是聖誕製造的主要地方之一,義烏有 600 家聖誕加工工廠,生產全球 60% 的聖誕裝飾品。特別是阿里巴巴等相關網站的信息是非常詳實的。聖誕企業主要是對外為主,所以我就去網上搜索了相關信息。我先去了當地的聖誕一條街福田村進行踩點,認識了聖誕協會的負責人,進行了一些基礎信息的了解。一般就是去最大的企業看看,這家工廠是當地最大的一家企業。
△ 「聖誕工廠」 ©️ 陳榮輝
W*
能具體介紹一下當時的拍攝情景嗎?請結合拍攝現場和拍攝對象描述一下。
C:
我其實事先看到過一些當地媒體拍攝的聖誕工廠照片,心裏還算是有個預期,但是當我進入到車間的時候,還是被震撼到了。一方面是我的眼睛被震撼到了,那樣的紅色粉塵漫天飛舞的場景令人難忘;另一方面是我的鼻子、嘴巴、喉嚨都被嗆到了,幾乎無法呼吸在那一瞬間。因為我當時沒有意識到要戴口罩。在現場拍攝的時候我了解到在車間加工的工人叫做小魏。當時的小魏只有 18 歲,來自貴州農村,他在噴粉車間里工作,負責給聖誕飾物上色。他每天需要連續工作 12 小時,至少要更換 6 個口罩。工作時,他會頭戴聖誕帽保護頭髮。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聖誕節:「大概是外國人的農曆新年吧,需要很多新年禮品。」
△ 「聖誕工廠」 ©️ 陳榮輝
W*
後來有再次去回訪這些義烏的工廠和工人嗎?
C:
當時報紙刊發以後是聖誕節了,我就告訴小魏可以拿一份報紙給他。但是因為工廠已經放假,小魏已經回到貴州老家。我和他還通了電話,他說看到照片不好意思,怕被同學笑話。後來就沒有聯繫上小魏了。對於我個人而言,我的創作已經結束了。不過後來,有很多紀錄片導演來找我,想去拍攝,我有介紹。還有一個樂隊根據我的照片做了一個 MV,也挺有意思。
深圳創客地圖
Shenzhen Map for Makers, 2017
這是一張創客的指南地圖,裏面詳細記載了深圳的一些加工工廠、交通、創客部落以及華強北电子器件分布區等信息,創客只要按照地圖上的指引,即可購買到基本的电子產品配件。以零售散裝的电子配件為主的深圳華強北,在創客群體中赫赫有名,華強北也被稱為「硬件的好萊塢」、「中國硅谷」,是創客群體來到深圳的必拜之地。
△ 深圳創客地圖。©️ SeeedStudio
卷宗 Wallpaper*對話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國際交流與合作總監謝惠淇 & 聯合創始人及主任李大維,簡稱 A
「真正的創新是草根型的,是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參與,把現有的科技整合起來使用,推進現有科技在下一階段的用途和發展。創新要激發的也是底層的產業。」
W*
「深圳創客地圖」項目的緣起是什麼?為什麼以華強北為中心?
A:
深圳憑藉獨特的產業鏈資源優勢,逐漸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創客空間聚集地。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致力在推動國際創客和深圳開放創新生態系的合作。我們在 2016 年跟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MIT 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Fab Foundation 在深圳一同舉辦了世界上千創客聚集在深圳的 Fab12 年會。那年,深圳成為了「全國雙創周」的主會場,與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合作編輯了「深圳創客地圖」,將「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華強北商業區」以及「供應鏈」、「金融」等全產業鏈資源匯總在一起,讓受眾更快速、便捷地對接到自己需要的資源。
華強北是中國电子第一街,是深圳的一張「名片」,這裡有着中國电子業分工最細密的行業,可以組成若干種產品。全世界都在講的創客運動,在華強北已經發生 20 年了,它就是一個創客空間,這裏的產業不拒絕任何的人。華強北是一個合作、競爭、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的參与者都有「開源」精神,熱愛分享,信息對稱。反而是在這樣開放的高壓底下,才有真正的創新或者加速的效應,激發了更多底層活力,促進了真正的草根創新。華強北的精神一直都是 「底層創業創新的草根精神 」,這個系統是中國創客的代表,基礎在開放的科技上,創客之間的合作,加速了創意到產品的速度。
△ 深圳創客地圖。©️ Seeed2013
W*
怎樣界定「maker(創客)」這一定義?當時怎樣篩選地圖裡的這些「創客」?怎樣做調查繪製?
A:
目前,國內創客有很多廣義的定義,在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及主任李大維看來,創客是一個大時代的現象。這十年來,各種開發工具已經從昂貴的專業設備普及為普通人都能購買的家用設備,像 Arduino、樹莓派等開源硬件,3D 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数字製造工具,幾乎大部分人都有能力買過來玩。這些玩家通過互聯網把創作的過程和結果開放、分享出來,讓更多人可以跟着一起玩。這樣一來,互聯網讓創客運動在過去十年有了呈指數型的成長。所以,創客就是利用開源硬件和数字生產工具,去創作有趣的物理運算裝置等的非專業人群。要加入這樣的群體,不需要特定的專業背景,而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的事。當時在製作這份深圳創客地圖的時候,聯動創客社區合作夥伴們共同將線上線下的資源信息進行了整合,針對創客、創新創業者的項目痛點及需求,繪製了這份深圳創客地圖。
深圳憑藉獨特的產業鏈資源優勢,被譽為「硬件硅谷」和「創客天堂」,逐漸也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創客空間聚集地。圖片來源: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
W*
深圳的「創客」有什麼特點?近幾年有什麼變化?您會每年升級一個新版本的「創客地圖」嗎?
A:
真正的創新是草根型的,是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參與,把現有的科技整合起來使用,推進現有科技在下一階段的用途和發展。過去很多城市都想要複製硅谷的創新,都沒有複製成功,而深圳是全世界唯一一座真正傳承了硅谷創新文化的都市。創新要激發的也是底層的產業。而深圳的創新是完全開放的,誰能創新完全沒有限制。在深圳的創客,真正有創新想法的時候,都是一堆人互相參考,互相合作,這是深圳創客的常態,這種常態讓每個人都可以去創新。深圳的生產不是為深圳的創新者服務,而是為全世界的創新者服務,會慢慢影響到其他領域和區域,從物聯網、智能家居到智能城市,從粵港澳大灣區到‘一帶一路’。自 2016 年起,深圳創客地圖每年都會在我們籌備全國雙創周 & 深圳創客周期間進行更新。
極速3D打印
LuxCreo LEAP™, 2019
這種極速 3D 打印技術據稱相較傳統提升了 100 倍以上的速度,結合高性能新材料,可以直接生產出具有功能性應用場景的終端產品,提供了規模化量產應用的可能,3D 打印在製鞋領域和其他行業改變着生產製造方式,縮短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產品迭代周期,使得設計、生產更具有自由度,創造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
△ 数字化智能工廠、3D打印過程及LEAP™技術原理示意。©️ LuxCreo 清鋒時代
卷宗 Wallpaper*對話 LuxCreo 清鋒時代創始人&CEO 姚志鋒,簡稱 Y
「從疫情環境下製造業的階段性復產情況來看,数字化智能製造是趨勢,而且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在改變,3D 打印的即時生產優勢,也將順應新數據時代下的新消費模式。」
W*
請先介紹一下数字液態成型 LEAP™技術(Light Enabled Addit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吧,如何實現極速 3D 打印?
Y:
数字液態成型 LEAP™ 技術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一種創新的 3D 打印技術,和傳統 3D 打印技術相比,不需要層層疊加,而是通過一種「生長」的方式快速成型。這個技術基於 DLP 光固化技術,其原理是將数字化的設計模型傳輸到打印機,打印機內的光源依照處理過的模型層層成像,然後通過特定波段的紫外光照射到液態光敏樹脂,連續固化成我們設計的三維物件。技術的核心主要在於,我們創新地使用了改性界面來實現連續液面快速成型,打印速度最高可以達到 120cm/h,精度也達到了微米級,超過了現有行業平均水平(速度較傳統3D打印提升100倍以上)。同時使用的材料也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新材料,根據應用場景可以調配不同性能需求的材料,比如我們已經發布的彈性材料和韌性材料。
△ 從上至下:LEAP™技術打印過程、3D打印運動鞋。©️ LuxCreo 清鋒時代
W*
LEAP™技術在鞋類製造中的具體應用包括哪些?請舉細節說明。
Y:
實際上,傳統 3D 打印在鞋類製造中已經有應用,主要是打印鞋底的模具,因為傳統開模成本高,在鞋子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3D 打印技術可以縮短開模周期,加快產品上市速度。我們技術的不同在於,是因為打印效率和材料性能都比傳統 3D 打印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夠直接生產功能性的鞋底,直接省去模具環節,革新了鞋底的製造模式,成倍提升產品上市速度。不過更重要的是,傳統模具注塑的生產方式限制了鞋底內部結構的創新,利用 LEAP™ 則可以根據腳底不同部位在不同狀態下受力情況的大數據,製造出鏤空結構的鞋底,其結構每個部位可以具有不同的力學性能,通過調整結構來提高鞋底的功能性,提升穿着體驗。目前,我們還利用這項技術製造一體成型的鞋子,鞋面和鞋底可以同時打印出來,直接省去傳統生產方式的粘合過程,大大縮短了整個生產鏈和供應鏈,給了產品更多的設計創新空間。
△ 搭載3D打印龍骨的口罩。©️ LuxCreo 清鋒時代
W*
您覺得這項技術對傳統製造業帶來了哪些革新?它還有哪些不同的應用可能?
Y:
新型数字化製造技術能夠實現大規模的量產製造,從而替代部分傳統製造業的固有生產模式,革新產品的設計思維以及製造方式,並影響整個供應鏈,改變勞力輸出模式。從疫情環境下製造業的階段性復產情況來看,数字化智能製造是趨勢,而且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在改變,3D 打印的即時生產優勢,也將順應新數據時代下的新消費模式。我們將鞋業作為第一個應用領域,還會切入更多的消費產品,例如最近我們新開發了一款 3D 打印口罩,它可以提升防護效果以及佩戴舒適性。此外,醫療行業也將是我們正在進入的領域,也是 3D 打印技術應用相對成熟的行業,比如齒科矯正、手術支架、人體植入物等。還有工業方面如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等這些領域,很多頭部公司或者研究所已經在使用 3D 打印技術生產零部件,利用技術賦予產品特殊的功能結構,比如點陣晶格結構,而且還具有輕量化的應用優勢,還可以一體成型複雜零部件,減少生產的組裝環節。應用會非常廣闊。
△ 從上至下:LEAP™技術使用EM-11材料打印的點陣結構體、3D 打印影視道具、EM-11 彈性材料彈性展示。©️ LuxCreo 清鋒時代
W*
這項技術還被運用於不少影視道具的製作中,能談談這項技術在定製方面的其他應用嗎?
Y:
近幾年,3D 打印技術確實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不少影視道具的製作中,比如去年很火的《流浪地球》。我們也製作過不少影視劇里的道具,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簡單地來說,3D 打印技術可以製作出沒有任何實物參考的純概念性物品,通過三維設計,可以隨意改變模型,再通過上色等后處理,能夠精確呈現想要的效果,特別是科幻類、玄幻類的影視作品。最主要的是,影視道具往往對功能性要求不高,這就給了 3D 打印技術很大的發揮空間,能夠縮短製作流程,節省劇組很多時間。
本文完。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卷宗Wallpaper」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5平台網址_用十個案例,聊聊設計的價值在中國意味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