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呆Sir: 眾所周知,移動設備的觸摸鍵盤相比於電腦的實體鍵盤而言,易用性較差。原因有很多,比如使用習慣,人機工程原理,觸摸實感差異等等。這些原因導致我們在使用移動設備的觸摸鍵盤時,總是難以達到隨心所欲的操作狀態。
甚至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這段內容我是在手機上編輯的,如果有錯別字或者閱讀不流暢還請擔待。」
似乎人們對於觸摸鍵盤的「成見」很深,以至於即使內容並沒什麼問題,也會加一句這樣的話來為自己可能寫下的錯誤作開脫借口。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觸摸鍵盤難以使用。
甚至很多人會通過修改鍵盤快捷鍵的操作,來提高生產力效率。
而之所以 iPad Pro 會被人鼓吹為新生產力佳作,主要除了功能與性能達到標準之外,另外的原因還是實體鍵盤與觸控筆的接入,讓其更具生產競爭力。
但是觸摸鍵盤真的像人們所理解的那樣,難以使用么?我們對於它的刻板印象還停留於早期的認知,沒看到近幾年它的快速成長。
關於觸摸鍵盤,我們通常會忽略其內在邏輯,只關注它給我們這些使用者帶來了什麼新穎功能或外觀表現(皮膚)。
包括在一些設計平台上,經常會有鍵盤皮膚設計比賽。然而大多數設計師對於鍵盤的本質特性了解似乎並無多少。以至於焦點一直落腳於視覺表現上。
所以我梳理了以下 4 點,聊聊對於觸摸鍵盤設計的一些思考:1.自動校正字母功能 2.雲輸入功能 3.自定義鍵盤類型 4.鍵盤權限升級
自動校正字母功能
使用手機的觸摸鍵盤輸入文字,不僅速度慢,還會經常出錯。原因是:鍵盤按鍵小,連續性差,手指觸覺感知弱,文字關聯性低。以至於用戶在用手機打字時,沒有實體鍵盤來得便捷。
連續性差,是指人的手指在觸摸鍵盤上打字相對實體鍵盤而言,無法快速觸碰各個按鍵,只能通過兩個拇指進行操作,導致速度相對較慢。
手指觸覺感知弱,是指實體鍵盤可直接觸摸按鍵,而觸摸鍵盤只是與屏幕整體接觸,無法感知具體按鍵。
這兩個點除了是設備影響外,還有個原因是習慣影響,所以很難從本質上做改進。除非通過設備革新或科技手段介入以根本性解決這兩個問題。
以至於我們只能從「鍵盤按鍵尺寸」與「文字關聯性」這兩個方面進行優化(當然還有其它的,稍後說明)。
按鍵尺寸,是一個已經被逐漸改善的問題。
iOS 的按鈕建議尺寸約等於 7mm;Android 約等於 9 毫米;微軟的規範建議則是 13mm。
更多按鈕設計方法:
按鈕規範系列!從四個方面詳解「按鈕位置」的設計方法
本文從經典的古騰堡原則出發,通過超多大廠的優秀案例告訴大家如何正確擺放按鈕的位置。
閱讀文章 >>
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幫你掌握「取消按鈕」的設計思路!
關於按鈕的設計已經有了一套相應的規範去執行。作為設計師,應該總結這些規範,併產出一套適用於自家產品的設計規則,今天主要先與各位聊聊「取消按鈕」的設計思路。
閱讀文章 >>
但是全鍵盤(26 字母鍵盤)的按鈕尺寸遠小於這個規範,甚至比 iOS 建議的按鈕最小尺寸 44*44px 還要小。
且各個按鍵之間的間距也很小,以至於用戶在輸入過程中會經常出錯。
不過有人說九宮格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九宮格鍵盤也存在其它問題,就是多字母合成為一個按鍵,文字關聯性就會比較低,通常輸入完還要找對應的詞,導致輸入速度下降。
有研究發現,全鍵盤跟九宮格鍵盤輸入,實驗數據上來說,全鍵盤會快上很多。除了雙手同時操作這個優勢外,中英文混打,與英文字母輸入都是全鍵盤為優。但是在準確性上來說,九宮格是佔優的。
所以九宮格輸入的優勢只在於按鍵尺寸與準確度上。但是速度上來說,全鍵盤會更快。以至於需要一個兩全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好更快提升用戶在觸摸鍵盤上的輸入速度。
於是「自動校正功能」呼之欲出。
剛才提到,鍵盤的按鍵尺寸與間距都太小,會導致用戶經常按錯。按錯的情況通常是點到了該字母隔壁的按鍵。比如 chifan(吃飯),會按成 vhigan,或其它類似。
所以自動校正功能會識別這樣的錯誤信息,自動將其校正為 chifan(吃飯)或其它你可能想要輸入的,比如「觸犯」。
所以,按鍵尺寸改為九格宮鍵盤按鍵尺寸也許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無法提升用戶的輸入效率。因此,引入「自動校正功能」幫助用戶解決這個難題,並附帶文字關聯性的優化,即解決了用戶在觸摸鍵盤使用上的一部分問題。
另外,語音輸入轉文字,以及手寫,包括這種點擊時放大显示字母的功能,其實都是一種改善某一部分群體在文字輸入上的操作體驗的方式。
雖然從打字效率上來說它還是沒有實體鍵盤來得方便,但也已經從其它方面領先實體鍵盤很多。
雲輸入功能
現在的人對於實時熱點事件會特別關注,比如各平台的熱搜,雖然跟我們本身毫無關係,但人們總想去了解,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既然想聊,那麼對於一些輸入法產品來說,就會是一個功能點。
比如我們平時經常會看到搜狗輸入法會有一小段時間在下載關鍵詞,類似於近期高頻詞彙、熱點事件標題、地方性標語等等。
它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關注事件,以及近期的熱點事件去加載相應的詞彙,更新詞庫。
甚至,現在的搜狗輸入法還帶有更智能的輸入功能。
第一張圖,當你不知道回復什麼,或者想打個招呼,就可以點擊一下智能機器人的頭像。它會根據最近的一些天氣、節日、熱點等組織一串內容建議你發送。
第二張圖,假設有人問你在幹嗎,你回復「吃飯」,覺得太生硬,也可以點擊機器人頭像,它會把「吃飯」改成更有趣的詞語,比如「用膳」。
第三張圖,就是改變文字的組織形狀。
推薦算法已經不僅應用於內容產品上,賦予輸入法后,在文字輸入上也更加靈活。
為了彌補觸摸鍵盤的不足,這類產品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進,以幫助用戶提升輸入效率。
當中還有許多功能可以探索,有興趣的可以去玩玩。
自定義鍵盤類型
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一些 App 上需要輸入数字,這時候喚起鍵盤,鍵盤類型是默認的中文輸入格式。但是中文輸入又是無效的,所以需要切換到数字,於是就多了一步操作。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會發現很多設計師在這方面都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
如上圖,iOS 提供了 12 種鍵盤可供選擇。我們在設計功能時可根據用戶當前場景下的需要,提供不同類型鍵盤,並在文檔中附上相應的鍵盤名稱,提醒開發人員。
比較典型的是下面幾類。
其中 UIKeyboardTypeAlphabet 和 UIKeyboardTypeASCIICapable 沒什麼區別,適合用於輸入密碼的場景。
UIKeyboardTypeDecimalPad 除了数字,還有小數點與回刪按鍵,適合用戶金額輸入的場景。
UIKeyboardTypeWebSearch 將 return 改成了 go,所以主要用於需要跳轉的場景。
包括遇到英文首寫字母自動大小寫區分,也可以通過不同鍵盤來實現。
雖然 iOS 提供了這 12 種鍵盤類型,但仍可能遇到沒有覆蓋到的場景,所以也可以進行自定義。
比如 Android 就有更多不同類型的鍵盤屬性,甚至超過 30 種之多。所以我們需要根據實際的場景來設定相應的鍵盤給予用戶使用。
相對的,類比實體鍵盤,虛擬鍵盤因為在操作性上較為繁瑣,以至於被碎片化。而前提還是依照用戶具體的使用場景來配置,從而提升用戶輸入內容的效率。這就跟「自動校正」類似,只不過鍵盤分類,更多的是將其場景化。
鍵盤權限升級
如今,鍵盤的權限越來越高,以往很多時候在輸入框里填寫完信息,邊上還會有個按鈕執行操作。現在的一些場景下,很多按鈕直接被鍵盤的按鍵取代了。
比較常見的。
譬如,聊天時輸入完信息需要發送,就沒有單獨的「發送」按鈕,而是直接通過鍵盤的發送鍵進行發送。
在搜索場景下,輸入完信息,鍵盤的按鍵會變為「搜索」。
如果需要跳轉網頁或前往某個位置,輸入完后則會显示為「前往」。
設置完昵稱,或完成某個操作,輸入完后則會显示「完成」。
以及內容編輯場景,它的操作可以是「換行」。
另外還有「下一步」。以前總會爭論用戶填寫信息之後下一步按鈕應該放在哪裡,鍵盤显示「下一步」就解決了一部分這種場景的問題。
鍵盤權限的升級,與第三點類似,無非是將鍵盤場景化,根據用戶實際需要輸入的內容呈現對應的鍵盤類型。
思考
從 1714 年產生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打字機,人們開始通過按鍵輸入的方式書寫。而觸摸鍵盤比實體鍵盤晚了將近 300 年才出現,在這近 300 年的時間里,人們已經熟悉了敲打出字的使用習慣,這也是為什麼鍵盤一直在更新迭代,但是它的基礎形態沒有太大變化的原因。
實體鍵盤與觸摸鍵盤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物理反饋。
敲打帶來的反饋是全方位的:觸覺、視覺、聽覺。鍵盤中有机械鍵盤更是放大了這些反饋:更有質感的按鍵、炫酷的燈光、輕軸。這是觸摸鍵盤很難模仿的。但是現在觸摸鍵盤也在反饋上改進了很多,比如按鍵後會放大,會觸發噠噠的音效。這也是觸摸鍵盤在模擬出真實的敲打感。
相比於實體鍵盤,觸摸鍵盤適應使用場景的靈活性更好。物理鍵盤限於它的物理形態沒有辦法根據使用場景去變化。譬如,在輸入数字密碼時它可以只展示数字鍵盤。在輸入英文名稱時,它可以只展示英文鍵盤。在輸入郵箱時,會出現 @、.com 等快捷按鍵。所以觸摸按鍵更好地適應了移動端使用場景的需要。
觸摸鍵盤在樣式和反饋上吸收了物理鍵盤的優點,除此之外還具備了適應場景的靈活變化。
未來的鍵盤會是什麼樣子呢?語言識別的精度越來越高,語義判斷越來越智能,自主輸入這一行為的頻率會不會越來越低呢?
就像現在人們也不在乎自己寫字好不好看了,準確性或許也會由 AI 來幫我們矯正。
文章倒推去看,從邏輯上反而更合適。從類型,到文字校正,再到智能建議。似乎連這種並不容易被感知的工具產品也逐漸在依附於人類形而上的體驗情緒中做着變更,不知道還沒被發掘的其它產品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獃獃U理」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5平台網址_從這4個角度,深度分析觸摸鍵盤的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