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大師是呂敬人。白花花的絡腮鬍子,再加上一個黑框眼鏡。如果你問我對呂敬人老師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那就是臉上寫滿了「有文化」。不說別的,咱就看呂老師頭頂上那一抹象徵著智慧的光芒,沒有個六七十年,是絕對達不到這種境界的。如果你也對這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很感興趣,就動動手指繼續往下滑吧。
眯着眼睛咧嘴微笑,這樣的笑臉,可以說是呂老師標誌性的形象了,我聽說這是他面對人時「唯一」的表情。人如其名,呂老師對別人永遠都是客客氣氣的,和藹的笑容總會不經意間拉近彼此的距離。所謂「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呂老師對於人生與藝術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用一個「敬」字概括。
秉承着「敬」的理念,呂老師在面對他人時總會表現出他那標誌性的笑臉。
能夠讓呂老師感興趣的事情並不多,但在書籍設計這件事上,這絕對是他窮盡一生的追求。年近七旬的他,雖然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退休了,但也絕對沒閑下來。不管是擔任「世界上最美的書」評委,還是策展與雜誌主編,都樂此不疲。甚至每年還會定期組織兩期書籍設計研究班,據說每天熬夜到凌晨也是家常便飯。
設計理念
在從業的 40 年間,呂老師親手設計的書籍總數已超過 1200 本。這些書甚至把工作室的兩面牆都堆得滿滿的。
呂老師作為中國書籍設計的領路人,除了在工作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之外,還擔負起了更宏大的使命,那就是「現代書籍設計理念的蛻變」了。他反覆強調,書籍設計是一項與文本互動的系統工程,是編輯、裝幀、印刷等多種工藝配合完成的整體藝術,綜合五感、信息與動態,達到一種「最好的內涵呈現和最佳的閱讀效果」,這遠遠超過了二維的封面設計與裝幀概念,他把書籍設計師從幕後推向了台前。
對於書籍的理解
呂老師認為,書籍設計師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媒人,讓書和讀者能夠好好談戀愛。他指出,中國每年新書品種超過 20 萬冊,在這麼大的基數下,好的設計卻並不多。
他反覆強調對於文本要從整體到細部、從無序到有序、從空間到時間、從概念到物化、從邏輯思考到幻覺遐想等諸多虛實結合的哲學思考。呂老師是中國書籍設計的主要代表和推動者之一,他提出了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的創新理念,打破了國內延續一個世紀之久的傳統「裝幀」觀念,讓僅限於對書皮的外表「打扮」,走向了書籍整體的「五感」設計。
一張薄薄的紙,折 42 回能到達月球,折 51 回能到達太陽。所以,紙張具有包容整個宇宙的力量。這是呂敬人的恩師,杉浦康平提出來的假設。呂老師說:咱們可以通過這個實驗,得到一個非常驚訝的結果。那就是文字也是有力量的,而一本好書的能量,也宛如一個宇宙!
這裏各位老鐵可要注意了,這隻是個思想實驗的假設,咱可別當數學題呀。
當我們談到設計規則時,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西方的網格系統。運用這些規則能夠讓閱讀變得清晰有條理,而不是散亂的個體。呂老師的網格系統繼承了杉浦老爺子的「套路」,那就是東方式的「網格設計」。在構建出的這套系統中,不同的網格內有着屬於自己的創造和設計,有規矩又不局限於規矩。這樣的「網格」是隱藏於文本之間的,就像杉浦老爺子曾說的那樣,「你這本書要做得有規矩,但是不能被人們看到明顯的格子。」標題、比例、註釋、圖解都在系統之中,雖然看不見格子,但是看起來就是那麼的舒服。
亞洲設計界的巨人,帶你走進杉浦康平的內心世界
杉浦康平老爺子曾形容一個設計師的大腦,應該像一個「大罈子」一樣,能夠隨時隨地並且時時刻刻地將各種新鮮的感覺裝進去。
閱讀文章 >>
呂老師把書籍設計分為了三個種類:第一種是複製,比如說古籍的複製,不能動文本,要完全原汁原味。第二種叫商品書,這類書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為了壓縮成本就要減少設計印製方面的開銷,更多的是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業性的設計。第三種則將設計作為核心來做,不計成本,給設計師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設計語言來提升該書內容的同時,使它成為一件藝術品。
呂氏風格里還有一個大的特色,就是對材質的把握。因為在他眼中的材料是有着不同性格的。比如,古籍裏面的宋錦,當代書籍裏面用的各種硬紙殼、透明紙、半透明紙……這些紙張所呈現的肌理、紋樣的表現力,都可以說是看不見的文字。
設計師簡介
呂敬人老師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兒時的呂老師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他們家有錢到什麼程度呢?我給你舉幾個例子,比如在三四十年代,他們家的絲綢樣本,都是請了意大利的設計師為自己家設計的。
家裡還有一個對外開放的圖書館。父親印了很多圖書證,讓其他的孩子來借書。童年的呂敬人老師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像一位圖書管理員一樣,為借書的小朋友們填借書卡。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呂老師,讀書、寫字、畫畫、攝影、看電影、聽戲、旅行……這些文藝活動都是他們兄弟五人童年的日常。在父母的保護下,生活在一個充滿幸福與愛,充盈着書卷氣息與文藝興緻的家庭里。
呂老師 19 歲那年,發生了文革,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因為父親的身份,全家被劃分到了「黑七類」,所以家被抄了,書被燒了,父親脖子上被掛上了牌子。
用呂老師自己的話來描述:「我們兄弟五人痛苦、惆悵、迷茫,但我們覺得這個家應該被砸,那些書也應該被燒,甚至我們的父親都應該被打……因為當時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恨,恨父親是個資本家,他吸着勞動人民的血汗,我們的生活都是有罪的,所以我們要背叛我們的父母,要背叛我們的家庭。」
為了跟父親決裂,跟家庭徹底劃清界限,1868 年,21 歲的呂老師在黑龍江的北大荒建設兵團,寫下了跟父親劃清界限的簽名狀。在當時那個書籍匱乏的年代,他偷偷讀了很多書,建立了完整又健全的三觀。在那個十年特殊的年代里,他深切地意識到書可以給人帶來力量。
拜師杉浦康平
△ 呂敬人老師早期作品
九十年代初,這時的呂老師已經獲得了「1986年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展封面設計銀獎」,已經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設計師了,但在國外書籍設計活躍的年代,國內依然停留在「裝幀」階段。
1989 年,40 歲的呂老師得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與日本講談社的協議派遣,來到日本學習。面對杉浦老爺子「藝術×工學=設計」的新設計理論,讓呂老師徹底震驚了,這簡直顛覆了他對於書籍設計的理解。
呂老師在國內怎麼說也是出版社編輯室的主任,所以經常會顯擺顯擺自己,送別人一些字畫,寫寫文章,表現一下自己。杉浦老爺子給他上的第一課,就是「做事情,要專一。」老爺子問他,「你是來學習設計的,我看你,不僅會設計,還會畫畫,會寫文章,還挺全面的嘛,但我只會設計。那麼,你覺得五根指頭張開的一隻手推出去的力量大,還是收攏五指的一個拳頭打出去的力量大呢?」
初到工作室的呂老師的工作就一個,「打格子」。就是畫網格系統,這讓他很不服氣,就這樣打了三個月,直到後來他才明白老爺子的良苦用心。畫畫的人往往感性,喜歡隨意,而設計恰恰相反,設計講究秩序和規矩,真正的設計之美就是駕馭秩序。杉浦先生想通過「打格子」來收收呂敬人的心,期待着他能踏實並且專一。
老爺子給他上的第二課,是給了他一個錄音機,這有沒有一種世外高人教授弟子仙術的趕腳呢?老爺子讓他每晚回宿舍看電影,並告訴他:「設計一本書,要像拍一部電影、導一場戲一樣!」再後來,到了周末,老爺子還會帶他去聽音樂、看戲,體驗日本的民藝和民俗……是不是感覺完全不是在教他設計?其實不然,老爺子真正想告訴呂老師的是,設計中的養分其實來源於設計之外。
在呂老師心裏,老爺子是把他帶入設計之門的導師,而隨後又將他帶出了設計之門。這也是老爺子的設計哲學。
獲得獎項
1981年,《蛇類》獲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封面設計優秀獎;1984年,《秦一世、秦二世》文學插圖入選捷克斯洛伐克國際插圖展;1986年,《生與死》獲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封面設計銀獎;1995年,《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獲第四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整體設計金獎,《黑與白》獲第四屆書籍裝幀展區設計金獎;《三S之行》獲第三屆全國優秀婦女讀物書籍裝幀金獎;1997年,《書籍形態學探議》獲全國第三屆書籍裝幀研究成果金獎。2000年,北京國際平面設計大賽獲優秀CI設計獎;2002年,獲中國十大傑出設計師獎;2002年,《敬人書籍設計2號》獲第十四屆香港印製大賽書籍設計意念獎;2003年,《中國書院》獲第十五屆香港印製大賽冠軍獎、全場大獎,《少林寺》獲特種裝幀冠軍獎,《懷珠雅集》紙類包裝冠軍獎;2003年,《中國書院》獲第一屆「中國最美的書獎」;2004年,《范曾談藝錄》、《對影叢書》獲第二屆「中國最美的書獎」;2005年,《天邊的彩虹》獲第三屆「中國最美的書獎」。
編、譯、著及主要設計:1992年編著《日本當代插圖集》(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1993年編譯《菊地信義裝幀藝術》(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合著《書籍設計四人說》舉辦呂敬人、寧成春、朱虹、吳勇書籍設計四人展(中國出版社);1996年擔任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五十卷《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總設計;1998年擔任一百卷《中國文化通志》總設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編著《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1998-1999年分別參加華人設計百傑展,台北華人書籍設計名家邀請展,韓國亞洲設計家藝術作品展等。擔任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書籍裝幀展評委。2000年著《敬人書籍設計》(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著《敬人書籍設計2號》(电子工業出版社) 《從裝幀到書籍設計》(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編《書中夢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04年編著《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著《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湖北美術出版社) 合著《現代平面設計與製作實用手冊》(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合著《在書籍設計時空中暢遊》(江西美術出版社) 著《書藝論道》(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老師除了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外,同時也是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各部門出版社裝幀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委員。
1996 年起接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8 年創立敬人設計工作室。不僅在國內國際的展覽、比賽上獲過不少金獎,而且還編、譯、寫過數本設計方面的著作。在教育方面更是桃李滿天下。這麼和你說吧,他的 40 年生涯,就是一部完整的新中國書籍設計史。
作品解析
1. 生與死〈1984〉
20 世紀 80 年代初的時代,設計一本書是沒有電腦可以用的,當時用的還是鉛字凸版印刷。圖案都需要手工繪製,就連書名都要自己寫。為了節省資金,只有封面部分可以印刷油墨,當時被限定用三種顏色。呂老師絞盡了腦汁,想到了通過兩色疊壓的方法,去產生第三種顏色,甚至是第四種。以一個人形做交叉造型,表現生與死的兩極,代表生與死之間的抉擇。這個設計是他入行以來第一個全國大獎。1986 年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銀獎。
2. 黑與白〈1992〉
呂老師設計這本書的時候,我甚至都沒出生,這本書曾獲過第四屆書籍裝幀展區設計的金獎。簡單說一下這本書的資料吧,它是一位澳大利亞混種土著的自傳,其中揭露了一段過去澳大利亞白種人避而不談的歷史。有着 4000 多年人類歷史的澳洲土著,經過 200 多年的被剝削,被出賣,受矇騙,遭驅逐,以至於自卑到抬不起頭來做人的地步。
呂老師的創意也非常直觀,他用一群袋鼠去隱喻澳洲,用黑色與白色的三角形,去隱喻澳洲土著和白人之間尖銳的矛盾。
書籍的每個面,都是表現主題的舞台,他在切口上注入了黑白的紋樣,這樣一來,不管是靜止不動,還是在左右翻閱,都可以讓讀者產生與主題相關的聯想,以達到升華主題的目的。
3. 朱熹榜書千字文〈1998〉
《朱熹榜書千字文》內容是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朱熹撰寫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典型的 1000 個大楷文字。
工藝技巧上,模仿宋代印刷,以桐木板反雕千字文,以皮帶串聯,以如意木扣合,從設計角度就巧妙地展現了朱熹書法的遒勁、洒脫。
為了營造出書法的主題,封面設計上以點、撇、捺的書法形態作為全書上、中、下冊的符號。「千」字的右上方的是一撇,「字」的頂部是一點,「文」的右下方是一捺。
4. 忘憂清樂集〈21世紀初〉
《忘憂清樂集》是中國最早的棋譜,呂老師通過一個書函的包裝造型去塑造這本書的外觀,打開后是一個棋盤,可以拿棋子對着棋譜進行學習,這體現出書籍設計除了裝幀的功能,還有實用的功能。他說:「書籍設計不只是形式問題,應把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達到最完美的傳遞。」
5. 梅蘭芳全傳〈2002〉
據說這本書的委託編輯剛剛把稿件交到呂老師手中,它還是一本 30 多萬字的純文稿,沒有一張圖像資料。那換做我們可能就這樣直接排了,根本不會想出什麼幺蛾子來,但呂老師可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書是一個三維六面的物體,每一面都是能夠承載信息的。
那呂老師又是怎麼設計的呢?既然梅蘭芳是一個視覺表演藝術家,那沒有照片怎麼行,於是通過編輯徵得梅蘭芳家屬的同意,徵集了上百張展示他一生方方面面的圖片,根據文本重新編輯全書的圖文結構,呈現最佳的閱讀節奏秩序。而且,所有的信息都是根據時間的軌跡,讓讀者所見即所得。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呂老師除了自己編選圖片,使一本純文稿的書變成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籍外,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切口」:向右翻是梅蘭芳的生活照,向左翻是他的舞台照。
書中呈現出的是梅蘭芳的全面人生,這些形象會隨着閱讀印刻在讀者腦海當中,這也讓書籍設計本身為原文本增添了閱讀價值。雖然成本被提高了,製作時間也被延長了,但由於讀者喜歡,銷量也跟着上去了,這就是書籍設計的價值。
6. 北京奧運場館旅遊交通圖〈2006〉
2006 年 11 月底,呂老師受北京奧組委委託,開始了《北京奧運場館旅遊交通圖》設計工作。這是一個由 6 篇7 張地圖組成的套圖,包括場館篇、環境篇、人文篇、科技篇、交通篇和成果篇,各篇獨立反映與奧運會相關的一個主題內容,除成果篇外,其餘 5 篇均將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前陸續出版發行。
當初奧組委找呂老師來做這個設計,其實就是想讓這套圖看起來漂亮一點,但沒想到的是,他不僅做到了漂亮,還玩出了一個「地圖世界」。他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在紙上的北京。這真是讓奧組委嚇了一跳,不愧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呂老師和研究生恭弘=叶 恭弘超設計的《北京奧運場館旅遊交通圖》獲得第 24 屆國際製圖大會「城市類地圖」金獎。呂敬人和恭弘=叶 恭弘超希望原本僅有指向意義的交通地圖,能體現出奧運精神,因此地圖中分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
7. 中國記憶〈2008〉
《中國記憶》的設計,獲得了 2009 年「世界最美的書」。它也是被用來贈送給各國元首的國禮。是非常厲害的設計。《中國記憶》以構築瀏覽中國千年文化印象的博覽「畫廊」作為設計構想,將體現主題內涵的視覺元素由表及里貫穿於整體書籍設計過程。
呂老師自豪地說:「這本書的設計成功主要在於,從選題確定一開始,我們都全力以赴地介入編輯,對圖書要做什麼內容,希望做成什麼樣式,心中都有非常清晰的構想。」翻閱這本書的感受,可以說是處處有驚喜。書脊上端用紅線扎制中國方勝圖形,內頁為了展示大圖而使用的跨頁M折法,薄紙隔頁與正文內頁相互疊印。
呂敬人回憶說:「我翻閱過許多“世界最美的書”,看點就在於不局限於外在的裝幀,而是深入內涵的編輯設計,這些書不同一般的設計,總是充滿閱讀的誘惑力,而不是僅靠一件漂亮的外衣吸引讀者眼球。」
8. 懷袖雅物──蘇州摺扇〈2010〉
這本書是獲得了 2010 年「中國最美的書」大獎的。整套書籍共 5 本,每本根據專業性、學術性、知識性、欣賞性、收藏性的框架定位,分門別類精準的展現圖文內容。
更厲害的是,這本書籍設計的概念,歷時 5 年才得以完成。2005 年確定書籍主題,呂敬人便開始學習專業知識,結合編輯設計的新思路,提出了全書信息視覺傳達的設計理念,將扇子的歷史傳承,藝術審美和工藝過程全部記錄在書中。
在制扇表述上,按照采竹、選竹、制骨、刻骨、做面順序全面視覺化解讀工藝,使讀者能了解制扇流程。另外,書籍另一特點是附贈一把製作精巧的摺扇,讓讀者在賞玩書中藝術品之餘還獲得額外的閱讀驚喜。外觀書脊設計所選顏色、花色均與書中的古扇相呼。
9. 紅旗飄飄〈2013〉
《紅旗飄飄》所收錄的大量關於抗戰題材的美術作品,在書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全書分 25 章,囊括了自民國到改革開放以來,表現與中國現代歷史發展進程相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繪畫作品。第一次將 20 世紀以來的中國主題繪畫創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和梳理,並對其進行歸類研究。
呂老師選擇了紅色的背景色,在封面上印刷着巨大的標題字體。通過簡潔的處理手法來表現這一主題概念。書籍中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除了審美、對內文充分的理解,邏輯性地去判斷、分析、重組、再構的設計思維方式才能讓書籍達到「創造」。完全可以用「藝術×工學=設計」的觀點來理解。
每一個我們所仰望的設計大師,在封神之前也都和你我沒什麼不同,從呂老師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經驗與教訓。比如做事要專一、設計就像導演一部電影、設計師的養分來源於設計之外等等,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指導方針。
頂尖設計師系列:日本設計界的「色彩魔法師」佐藤晃一
今天我要介紹的這位設計師,知道或者熟悉他的人應該不多,包括網絡上關於他的資料和信息也是少之又少,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日本設計界的「色彩魔法師」—— 佐藤晃一。
閱讀文章 >>
創立東京TDC設計獎,與安迪·沃霍合作的頂尖設計師淺恭弘=叶 恭弘克己
創立設計界奧斯卡獎 —— 東京 TDC 設計獎,與大師級導演伍迪 · 艾倫、時代性藝術家安迪・沃霍合作,這位當代設計大師是如何成長至今的?本文用近萬字的篇幅幫你認識一個立體的頂尖設計…
閱讀文章 >>
歡迎關注研習設的微信公眾號:「Yanxishe2017」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登錄網站_從業40年,設計1200本書籍的中國泰斗級大師:呂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