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5平台_比你還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國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

我們在不久之前介紹了靳埭強,我們稱靳埭強為「香港第一代華人設計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設計師前面加了「華人」兩個字呢?沒錯,那是因為「香港第一代設計師」另有其人,那就是被稱作「香港設計之父」的石漢瑞。雖然有着中國名字,可是石漢瑞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美籍猶太人。

△ 石漢瑞,香港平面設計之父。將西方現代平面設計帶到香港,對香港甚至中國的平面設計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師的背後,是一群大師

石漢瑞於 1934 年 2 月 13 日出生於奧地利巴登的一戶猶太家庭。為了躲避二戰戰禍,石漢瑞 5 歲的時候全家移民到了美國紐約。1955 年,他在紐約亨特學院完成了繪畫藝術專業的學業后,進入了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修讀碩士學位。

△ 左:保羅蘭德 右:石漢瑞

在紐約學習的這段時間,石漢瑞跟隨過多名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師,其中包括了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羅伯特·馬瑟韋爾、威廉·巴澤蒂斯、雕塑家理查德·利波爾德、國際達達主義領袖等等,當然還有影響他一生的導師保羅·蘭德(Paul Rand),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了(羡慕)。

頂尖設計師系列!平面設計界畢加索,教父級人物「保羅·蘭德」

保羅·蘭德是20世紀傑出的平面設計師,一生斬獲榮譽無數。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傳奇設計師的生平經歷、主要作品以及他對設計這個行業的一些觀點與思考。

閱讀文章 >>

1985 年,石漢瑞獲得了富爾泰布萊特獎學金,並前往巴黎索邦大學繼續學習深造。去了巴黎之後,石漢瑞發現索邦大學的課程並不完善,於是石漢瑞便自己去尋找一些學習的機會,例如找一些自由設計的工作,以及跟隨巴黎的設計大師雷蒙德·薩維尼亞克工作學習(又是一位大師)。在巴黎的這段時期,雖然對石漢瑞的設計水平上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卻深深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讓他成為獨立、思想全球化的人,為他打開了國際化的新世界大門。

尋尋覓覓,最終在香港紮下了根

1961 年,石漢瑞就接到了《亞洲周刊》的邀請,來到香港,擔任《亞洲周刊》的設計總監,原本只是為期 9 個月的短期工作,這一呆就呆到了現在。4 年之後,30 歲的石漢瑞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品國語設計有限公司(現為石漢瑞設計公司),以企業形象設計為主要業務,石漢瑞應該算得上是香港最早推廣企業形象的人。

石漢瑞剛到香港的時候,香港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市場上的商業設計都是由畫家兼職創作的商業美術插畫和美術字。也許是時代造英雄吧,石漢瑞創辦的公司幾乎不需要宣傳,生意便源源不斷地通過人際關係網絡送上門,也正因如此,品牌與平面設計的概念也通過這一樁樁的生意傳播開來了。可以說石漢瑞的到來,也將瑞士國際平面主義設計風格和紐約的平面設計派帶到了香港,促使了西方現代設計在香港落地生根。因此,石漢瑞也被稱為「香港的平面設計之父」。

那麼是什麼促使了石漢瑞留在了香港,儘管後來香港的設計行業陷入了低迷?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是石漢瑞認為香港自由且舒適,並且嗅到了來自香港和大陸的巨大商機。其二是石漢瑞被香港這種中西方文化互相衝擊交融的環境深深吸引着,這種跨文化的氛圍總能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

獲得獎項

  • 國際平面設計聯合會(AGI)前主席
  • 美國平面設計協會會員
  • 紐約美術指導聯會會員
  • 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 香港設計家年獎
  • 日本 Idea 雜誌世界大師榮銜
  • 奧地利共和國金級榮譽勳章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理解為不偏不倚的中和圓滿。如果用設計的角度來理解的話,就是將畫面中各種元素和諧地放在一起,但是卻不喪失他們各自獨特的美。好吧,說人話就是存在對比的同時,畫面也要保持平衡穩定。在石漢瑞的設計中,對比是一直被強調的,無論是形式上還是他想表達的內涵上。石漢瑞最牛逼的一點是,他始終能抓住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個性,並且使他們很好地結合在一個畫面中。這一點和《中庸》的思想就不謀而合了。

1989 年,石漢瑞做過一張叫做《自畫像》的海報,這張海報就充分地表現了他對「中和之美」的追求。這張海報由一張攝影照片和四張他自己的作品組成。牆上的三件作品分別是 1980 年為滙豐銀行設計的年報封面,1986 年應邀創作主題為「序列」的海報《筷子》和 1969 年為「香港國際音樂節」設計的海報,從這三個海報中都可以看出石漢瑞跨文化設計的特色。

我們主要來看看這張被當作背景的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清代畫家關喬昌(當時西方稱他為林呱)正在作畫的場景。林呱雖然是中國畫家,但是卻專職畫油畫。當時在廣州像林呱一樣的畫家非常多,經過西方畫家的指導,使用西方的繪畫工具,將中國社會風貌與風景畫下來並賣給來廣州的外國人。他們這一批畫家雖然用的是西方的工具和繪畫技巧,可是依舊保持着中國傳統的執筆方式和散點透視方法。這樣結合東西方繪畫技巧的嘗試,也可以算得上是早期中西方文化結合的一個縮影。石漢瑞借用林呱這樣的一個創作場景,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多元文化對自己創作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表達了對那些早期跨越文化障礙,從事藝術創作的先輩們的敬意。

另外被石漢瑞放在林呱正在作畫的畫板上的那件作品其實也特別有意思。這是石漢瑞設計的一期《IDEA》雜誌的封面,這個封面上是他西裝革履地坐在一張椅子上,可是臉上卻畫著一張京劇的臉譜。這個設計本身就蠻有「自畫像」的意味,作為一個外國人的他遠渡重洋來到香港從事設計工作,面對的客戶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工作,正如畫著京劇臉譜的他,體現了他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其實石漢瑞這種「中和一切」的能力到了現在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張亞東在《圓桌派》中說過現在是一個拼貼的時代,其實我覺得音樂和設計一樣,對設計來講這同樣是一個拼貼的時代,沒有什麼是不能夠放在一起的,只要能將兩個或者是多個不同的東西巧妙地「中和」在一起,那麼就是一個好的創意。可是到底應該怎麼樣「中和」呢?這就是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學習的地方,下面我們來看看石漢瑞是怎麼「中和」一切的?

圖像的中和

1964 年,《亞洲周刊》為了想突出雜誌的前衛和新穎,設定了一個「新舊的對比」主題。石漢瑞用兩個完全不同的女性上下組合而成的一個新形象作為主體畫面。一個是古代的仕女,一個是背對着香港天星碼頭的現代摩登女性,通過古與今的兩位女士作對比,來強調「新舊的對比」。另外從面積上看,上面的古代仕女所佔的面積小於下面的現代女性,從而突出強調「新」的力量。雖然是机械的切割,但是通過位置和大小的合理擺放,使得新形象看上去自然、協調,沒有違和感。

《香港面貌》是一本展現香港人面貌的攝影畫冊,畫冊里呈現了 28 組不同人物的肖像攝影,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每一組人物形象都代表着香港生活的一個方面。石漢瑞在設計這個畫冊封面的時候,選取了 4 個身份不同的人物肖像,分別是粵劇演員、酒吧女郎、鑲了金牙的阿嫲和在天星碼頭工作的外國人,各取其臉部形象的四分之一然後重新組合成一張新的面孔。這個設計一方面與畫冊展示人物肖像的主題相呼應,另一方面也簡潔明了地將香港多元文化共處的特點表達了出來。

1980 年,石漢瑞為滙豐銀行紐約分部成立 100 周年設計年報,在年報的封面中,石漢瑞同樣使用了圖像分割再重新組合的手法。石漢瑞選用了珍珠代表被稱作「東方明珠」的香港,選用蘋果代表「The Big Apple」紐約。各取左右一半並置在一起,表明了香港滙豐銀行和紐約分部的隸屬關係。

在該年報的內頁中也有一頁用了相同的方法,將粵劇的人物形象與紐約自由女神像各取一半然後並置一起。20 世紀 80 年代是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將香港和紐約放在一起,體現了滙豐銀行全球化擴張的戰略和預示着香港的發展前景。

文字的中和

為了突出《亞洲周刊》的前衛與新穎,石漢瑞為其做了一個不同文字進行對比的海報。畫面的主體由紅色的黑體字「新」和綠色的書法字「舊」組成,這兩個字被 45° 斜線切割去掉了一半,然後並置在了一起。石漢瑞直接用文字的字義來表達「新」與「舊」的對比。另外,黑體字相較於傳統書法字也算是新式的,黑體字机械整齊的線條與飄逸靈動的書法字也形成了視覺上的強烈對比。

1999 年石漢瑞為《海平面》雜誌設計了一期封面,這一期的主打內容正是關於石漢瑞的專訪。石漢瑞用了一張紫色的紙片遮擋住了摩登女郎的臉。我們主要來看看這紙上的內容。紙片上由一個逆轉的希伯來文字母和一塊石頭組成,希伯來文與石頭的形狀正好形成了漢字「石」字,「石」字是石漢瑞的中文姓氏,而希伯來文是猶太民族使用的語言,是石漢瑞的母語,代表了石漢瑞的猶太人身份。這是一個對希伯來文和漢字的中和創造。

跨文化的符號借用

石漢瑞給自己公司設計了一套 12 年的企業辦公文具形象,每一年的形象都對應着當年的生肖屬相,當時石漢瑞對這些生肖的設計並沒有按照中國人對生肖的傳統印象進行設計,而是借用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

兔年兔子的形象採用的是西方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插圖——一隻衣着英倫服飾,手持懷錶的兔子,將活在西方童話故事里的兔子帶到了遙遠的東方,引發了一場跨文化旅行。

鼠年的形象並非老鼠,而是一塊殘缺的奶酪,奶酪殘缺部分的負空間組成了迪士尼的米老鼠形象,借用了美國的文化元素來體現中國的傳統生肖。

為渣打銀行設計的鈔票可以算得上是石漢瑞的十分知名的一個設計了,在他設計的圖案中,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形象依據等級的高低被使用到了不同面額的鈔票中,其中 10 元的對應鯉魚,20 元對應龜,50 元對應獅子,100 元對應麒麟,500 元則放了鳳凰,而最高面額的 1000 元則放了最高級的龍的形象。這些動物在中國文化中都是瑞祥的象徵。從最低面額的鯉魚,到最高面額的龍,正對應了「鯉魚躍龍門」的說法。這樣將中國傳統的動物形象放在了現代的紙幣上,做出了一個跨文化的,具有香港特色的紙幣,也避免了不同面額上放不同人的肖像的尷尬。

在 2010 年,渣打銀行更新了他們的鈔票設計,這次的設計就更能體現跨文化的對比了。紙幣的正面依然保留了吉祥瑞獸的使用,而背面則使用了代表傳統歷史文化的圖案和代表現代新科技的圖案。20 元的紙幣中使用的是中國計算工具算盤和电子計算機中的二進制代碼;50 元的是一把中國古鎖和現代銀行金庫門;100 元出現的是宋代篆刻印章和电子線路板;500 塊的則是民間面相圖和反映現代生物面部識別技術的圖像;最高面額的 1000 元則是唐代銅錢和智能芯片。這樣一新一舊的圖案一前一后的出現,每一組都體現出了科技與文化遺產的主題。

在這裏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吧,去年香港金管局聯合渣打、滙豐和中國銀行(香港)三間發鈔行推出 2018 香港新鈔票系列,三大發鈔銀行首次統一了五大背面設計主題,分別用了飲茶文化、蝴蝶、粵劇、六角岩柱和金融都會放在 20、50、100、500、1000 元的鈔票上。

石漢瑞認為這次鈔票的五個主題並不能反映香港價值,記者訪問他的看法時,他嘲諷地反問記者:「蝴蝶可以象徵香港價值?即使可以,但在一些國家,蝴蝶象徵愛玩女人的男人。粵劇也不是今日香港的標誌,它不是香港的能量。當我想到香港,我會想到普羅大眾做各種各樣的事,如在公園耍太極,但不是在台上表演的人。」

石漢瑞又狠評新鈔票的美學,他尤其看不透中國銀行的一千元鈔票:「一個做了開腦手術的頭顱,然後裏面全都是錢?我覺得……這實在太有趣了。但有趣的鈔票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同時也要有莊嚴感(sense of dignity)。像人民幣印上主席的人像,就有莊嚴感。」

圖像與文字的中和

八卦圖是石漢瑞最喜歡的圖形,因為它永遠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這種平衡是動感的平衡,是萬物和諧相生的平衡。1989 年石漢瑞為韓國雙龍集團(Ssangyong)設計的企業標誌便是借鑒了八卦的圖形。該標誌由企業名稱的首字母,兩個英文的「S」前後組合而成,兩個「S」是通過中心對稱的。這種位置關係的處理,加上兩種顏色的搭配,是標誌可單獨識別為兩個部分,又可組合為統一整體。

石漢瑞為香港置地設計的標誌則融入了傳統「壽」紋。標誌的主形象是一個大寫的「H」,粗線條的筆畫給人沉穩可靠的印象,而筆畫內部填充了一些白色的細線,這些細線是來自漢字「壽」的一種傳統寫法,希望表達生命綿延久遠。標誌視覺上給人的穩重安全的感受,與「壽」紋帶來的吉祥寓意形成了巧妙的對比,是中西文化結合的一個典範。

中信泰富的這個標誌應該就更容易看出他的巧妙之處。石漢瑞將「CITIC」這五個英文字母進行形態上的處理,特別是將最後一個「C」進行了鏡像,最後組合成了一個「燈籠」形狀的「中」字。中間的「ITI」三個字母組合成的長矩形,即是組成燈籠的一部分,也形似一座高樓聳立,這和中信泰富以基建為核心業務是相符合的。

圖像與文字的中和

1989 年石漢瑞為香港生力啤酒設計的年報海報中,石漢瑞將啤酒的形象與漢字「啤酒」進行了一次中和。石漢瑞捕捉到了啤酒外形與漢字偏旁部首上的相似性,將罐裝啤酒放置在了「啤」字的口字旁上,瓶裝啤酒則放在了「酒」字的右邊。啤酒的圖案並沒有完全遮擋住漢字的部首,保證了漢字識別和閱讀,又保證了創意的實現。

同樣的創意還有在給淘大花生油設計的包裝,將漢字「油」的偏旁三點水用三顆花生取代。這個重新組合的「油」字簡潔的放在白色背景之上,乾淨利落而飽含視覺衝擊力。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是從來沒有人這麼做過的。

書法與拉丁字母的中和

我對「找出自己的方向」的理解是保留中英文的筆畫特徵、結構和排列規則,但是卻能讓兩者合理的結合在一起。我們來看看石漢瑞對這樣的結合是怎樣處理的!

1987 年,石漢瑞為 IBM 亞太分部設計的標誌中就使用了書法與西文的結合,用書法的一「撇」取代「Asia / Pacific」中間的斜線,採用現代的襯線字體,代表 IBM 的行業屬性,與代表亞洲文化的的書法筆觸放在一起形成了鋒利與柔軟、机械與靈動的對比。

書法的筆觸還可以直接放到英文字母的筆畫中,石漢瑞在為耶魯大學香港校友會的標誌時便使用了這種手法。在由直線組成的英文單詞「YALE」中放入書法筆畫,書法筆畫的「動」與幾何直線的「靜」形成了巧妙的對比。

在 1991 年為日本森澤字體公司設計的海報中,石漢瑞直接將書法字「十」和「三」代替「TYPE」中的「T」和「E」。

插圖與圖像的中和

石漢瑞為關於彼特·斯蒂文森家族的畫像展覽設計邀請卡。邀請卡上的主要形象是以手繪插圖形式出現的人的小腿,右邊一隻小腿被照片形式出現的一支畫筆替代。彼特·斯蒂文森是荷蘭在紐約的最後一任殖民總督,在一次戰役中他被炮彈擊中,失去了右腿小腿部分,從此便以木樁作為假肢支撐站立。在石漢瑞設計的主形象中,彼特·斯蒂文森的木樁假肢被一支畫筆取代了,畫筆的形象也與展覽的主體內容相吻合。這樣巧妙的結合,即闡明了彼特·斯蒂文森的人物身份,又與主題的內涵相吻合,沒有過多的修飾。

這一個邀請卡的設計是在紐約歷史協會舉辦的有關玩具的展覽,畫面的主形象同樣是採用手繪插畫與實物照片結合的形式結合。動物形態玩具車的頭、四肢和輪子都是以手繪的形式出現,而身體部分則被眾多的堆疊在一起的看圖識字的圓形卡片替代,這些圓形卡片是上印着的是各種玩具的圖像,其中印有「TOYS」的卡片被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點明玩具展的主題。

隨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們將面對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面對這些外來文化,我們將如何取捨,我們又應該怎麼樣去捍衛我們本土的優秀文化,石漢瑞或許已經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真正的「中和」設計並不需要捨棄任何一邊,而是能保留不同文化的特點的結合。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我們下期再見!

歡迎關注研習設的微信公眾號:「Yanxishe2017」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5平台_比你還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國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