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五網址_騰訊高手自述:從初學者到大廠設計師的4 個階段

現如今,在互聯網領域,用戶體驗逐漸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關鍵詞,用戶體驗設計師也逐漸成為產品開發設計團隊重要的成員。可以說,這是一個用戶體驗為王的時代,人人都在談論用戶體驗並發表着見解。

超詳細!《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讀書筆記

《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最精簡讀書筆記,帶你了解體驗設計師工作全過程,新人必讀!

閱讀文章 >>

隨着各種體驗大會層出不窮,經常聽到或瀏覽到業界各種設計大牛前輩從各個角度闡述用戶體驗、談論用戶體驗設計師,比如產品設計流程、設計方法論、設計思維、設計工具、數據化設計、遊戲化設計、社交產品設計、智能產品設計等。

作為一個初學者時,很多時候聽到或瀏覽到此類分享,都會感嘆下好厲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後來隨着實踐經歷和思考,會逐漸地辨別哪些內容是真正的好內容,從中汲取養分,並且不斷地總結思考成長。

認識我的人覺得我很擅長做總結,但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被動地去沉澱總結,比如晉級答辯,在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再次深入思考,升華自己的思維。就比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過去的未來:成為用戶體驗設計師》,就是因為有朋友知道我和小夥伴出了本書《用戶體驗設計指南》,邀請我去他倆公司做個設計分享,當時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想聽什麼呢?」。

市面上不缺方法論、不缺案例,但是我沒有見到很好的關於設計師成長的內容,所以我回顧過去幾年的交互設計師生涯,重新打開硬盤裡面幾年前做的設計稿和總結,然後很開心看到自己的成長。透過成長的時間軸,看過去到現在,望未來,我想嘗試用自己不同階段不同的成長,和大家一起談談用戶體驗設計師成長這個事情。

16 年時,特贊范老師讓我看過一篇文章叫《鳥與青蛙》,是數學家戴森應邀為美國數學會愛因斯坦講座所起草的一篇演講稿。講述了數學世界中,有些數學家是鳥,有些是青蛙。

鳥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廣袤的數學遠景。他們喜歡那些統一我們思想、並將不同領域的諸多問題整合起來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圍生長的花兒。他們樂於探索特定問題的細節,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正是因為鳥和青蛙的共存,一起推進了數學世界的不斷髮展。

這篇文章我時不時會拿出來思考,通過鳥的視野「課堂知識、書本知識、前輩學習」和青蛙的實踐「設計練習、設計實踐、沉澱總結」,到今天成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並在未來不斷探索。可以說這個過程經歷了 4 個階段:設計執行者、設計思考者、形成設計思維、不斷跨界探索。

設計執行者階段

成長的第 1 階段,作為設計執行者,這是初學者角色,開啟設計大門,在點狀思考中學習進化。主要是理解設計方法、流程、原則、挖掘用戶場景任務等,並輸出好的設計稿。
舉個例子,一般作為新人進入公司時,尤其是設計團隊比較成熟時,其產品設計流程相對完善,基本都是「研究洞察-概念設計(包含交互視覺)-詳細設計(包含交互視覺)-開發支撐」,如同每個設計新鮮人,這時的我如同一個海綿,在流程化的項目路徑中,快速實踐,一步一步學習成長。

思維層面開始學會對一個問題進行更深入思考,比如拆掉思維的牆,跳出思維的固有模式,從為了分析而分析的固有思路,開始基於前期研究-設定設計關注點-從而有了分析維度-最後總結分析結果;思維層面的第 2 個變化,就是更有全局觀了,開始學會全面、整體的思考問題,比如之前一直都覺得前輩說的生態圈屬於一個高大上概念,也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這是一種包裝出來的東西,直到和前輩一起做項目,深入其中才深刻認識到前輩考慮問題更上層更全局,只有真正從全局整體去思考企業思考項目,你才能更好的規劃出一個產品閉環循環系統,從而多維度構建出屬於這個產品的生態圈。

設計實踐上,深入產品的業務邏輯,全面了解設計過程,探究產品功能模塊間的關聯性;同時要學會對解決方案的多手準備,即在設計方案時候,自我糾結,思考多種方式,這樣才可能在溝通中時刻都有備份方案。

總的來講,設計執行者階段主要就是點狀思考不斷學習進化,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想讓別人認可這個方案的思路和靈魂,認可我這個交互設計師」。態度上要有自驅力和主動性,善於傾聽和多問為什麼;專業上要學會查資料,向身邊人和前輩學習,多反思總結。

設計思考者階段

成長的第 2 階段,作為設計思考者,在設計執行者基礎上進一步成長 「獨立承擔 參与協同」 & 「積澱成長,獨當一面」。在這個階段,公司裏面設計師(尤其是 BAT 等大公司)通常需要獨立面對 2 種類型的項目:常規產品迭代項目、由設計主導併發起項目(一般高階設計師發起)。

1. 常規迭代項目

對於常規迭代項目,設計師(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其實處於產品開發的中間環節,這也是大部分設計師處於的階段,這個過程主要做的就是承接並溝通產品需求,並根據產品需求輸出交互產出物,再開交互評審會確認設計稿。這種傳統串行流程模式,其實存在着以下 2 個大問題:

  • 需求質量不可控,過於依賴上游需求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將影響整體項目進度,甚至影響用戶體驗。
  • 設計師容易坐井觀天,對整體把控不足,設計工作也很容易淪為工業流水線工作,其創意也容易受局限。

基於這兩大問題,當時我們團隊主動求變,在串行模式下,將設計前置,覆蓋整個產品設計開發全程,設計師的全流程加入,得到了各個角色的認可,設計師也在團隊中建立充分的話語權,從而更加凸顯設計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設計師的優勢和所面對挑戰。設計師的優勢在於更擅長從用戶視角解讀需求,與產品、商業訴求形成互補關係;其次設計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維度,擅長運用各種方式表達,如圖表、插畫等;而與此對應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其更加系統化產品設計思維、多元視野和技能等,其溝通、項目管理等通用能力需要繼續提升等。

2. 設計主導併發起項目

而對於設計主導併發起的項目,則是設計師通過合適的方法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師主導併發起的項目整體來講分為 2 大階段:專業解決方案和落地推動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給出專業的解決方案,聯動其他各角色一起推動解決方案落地。
比如通過設計走查、實踐 workshop、用戶訪談等方法系統走查產品問題,並匯總整合不同類型問題;其次評估問題,將問題依據嚴重程度評分-不是真正的問題(0)、表面形性問題(1)、次級問題(2)、重要問題(3)、災難性問題(4)。最後就是拆分落地排期,分期將問題不斷解決優化。

這個過程主要就是三個維度的思考轉變:

  • 技能層面,從單一技能到多面技能,視野需要更加多元化,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並推動項目落地。
  • 思維層面,從單純藝術思維到產品思維,更加系統化思考,才能更好的平衡用戶和商業訴求,更好的聯動各個角色。
  • 心態層面,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推動,學會更加主動學習,才能更加积極地向前進。

形成設計思維階段

成長的第 3 階段,基於設計思考者,進一步認知設計的本質,形成自己的設計思維體系。開始嘗試給設計做個定義:

設計就是從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具體來講,就是從發現問題/機會點后,通過「How」等各種方法手段去解決問題/機會點的整個過程。

而解決問題/機會點的各種方法手段「How」就至關重要,在尋求「How」的過程中,受到 MIT 媒體實驗室教授 Neri Oxman 文章《Design and Science – Krebs Cycle of Creativity》一文啟發,Neri Oxman 在《Design and Science – Krebs Cycle of Creativity》中提出的類似克雷布斯循環的創造力的克氏循環(KCC),創造性地將人類的創造力四種模式:科學、工程、設計和藝術,形成創意循環的地圖假設並進行了相應解讀,闡釋了學科之間不再是割裂離散的孤島這一命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使用傳送門:

英文版原文《Age of Entanglement》:https://jods.mitpress.mit.edu/pub/ageofentanglement

中文翻譯版《「設計讀本」媒體實驗室教授 Neri Oxman 文章《糾纏時代》,揭示創意循環在科學、工程、設計與藝術中深層關係》:https://zhuanlan.zhihu.com/p/27951549

區別於「點對點」的解決問題,為了從更高角度更好的解決問題,類比克雷布斯循環和創造力的克氏循環(KCC),將「發現-解決」問題/機會點這一過程整體系統化,嘗試提出系統性解決問題之 < 思考-行動 > 模型-Krebs Cycle of Design。

系統性解決問題之 < 思考-行動 > 模型主要包含以下 8 個階段,並且每一個階段都是上一個階段的自然轉化:

  • 提出產品需求/機會點
  • 基於產品需求/機會點,從點觸發,通過系統性思考,全面的思考分析
  • 基於系統性思考,判斷需求/機會點在系統中是否有價值
  • 判斷有價值后,繼續深入挖掘更多的問題/機會點
  • 綜合判斷挖掘真正的問題/機會點
  • 確定真正的問題/機會點后,針對性的進行解決行動
  • 階段性的解決行動后,就向構建一個更好的產品邁出了一小步
  • 構建更好的產品后,為了產品後續更好發展,進入新一輪的迭代進化思考

迭代進化思考後,就開始了新一輪的系統性解決問題,構建越來越好的產品和更加美好的體驗。

而有了系統化解決問題<思考-行動>模型,在具體解決行動時,主要以用戶為中心,嘗試「如何做設計的亮點深挖四部曲」,主要有以下 4 個階段:定義產品需求-明確產品目標-探索用戶趣味表達心智模型-定義具體的解決策略。

總的來講,系統化解決問題<思考-行動>模型可以讓你「找對事 & 做對事」,而以用戶為中心的「如何做設計的亮點深挖四部曲」具體化做對事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合力打造更美好的產品體驗。

想更加全面了解如何在項目過程中實踐系統性解決問題<思考-行動>模型,可以查看《用戶體驗設計指南》一書 2.13 章節,通過 2.13 章節-項目實戰:從已知探索未知,你可以全面了解 2C 社交產品如何實踐<思考-行動>模型;與此同時通過 2.14 商業數據產品設計實戰,你可以了解 2B 大數據商業產品設計思路。

跨界&探索

成長的第 4 階段,逐步形成設計思維的同時,不斷保持好奇心,嘗試跨界探索無限可能。

我跨出的第 1 步,就是嘗試了解了屏幕之外的智能音箱產品,在嘗試過程中,更加深刻認識設計本質,比如很多人都好奇「未來的人機交互會是什麼樣呢?」,其實無論是 PC 時代、移動時代、還是現在逐步步入的人工智能時代,本質上就是用戶和不同終端產品(電腦、手機、機器人、音箱等)通過不同通道不同交互方式進行輸入輸出的過程。

並且隨着技術進步,輸入通道會越來越多樣,可視化圖形界面不再是唯一,甚至不再是核心;與此同時感知通道和信息表達媒介都比較單一的可視化圖形用戶體驗,也正在發展為感知通道和信息表達媒介都比較豐富的,且多種模式、多種形態交織連接在一起的多模態用戶體驗。

如同建築設計師一樣,仍舊以用戶為中心,基於用戶的所處場景,充分結合當前機器和設備智能化,從人體感官的視、聽、味、嗅、觸感五感入手,進行多模態體驗設計。比如,基於多通道信息輸入(如語音輸入、人臉識別、動作追蹤等),通過將多模態信息融合(基於語音、情感、動作等進行機器對話管理),實現機器設備多模態的虛擬人表達,從而逐步實現人機自然交互體驗。

而對於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逐漸來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設計工具逐漸被使用,很多設計師也會惶恐自己是不是會被替代。在這裏我想用范老師的一段話共勉:

「我一直希望在設計和人工智能的討論中避免使用「替代」,隱含代表一種對於人類創造的威脅。也許更合適的方式去描述是「腦機比」(即人腦與機器的比例)。對於很多工作,也許機器的成分會越來越大,所以人腦的成分會越來越小,因此腦機比無限小,人類的價值無限小;反之,另一些工作,即時機器的成分變大,人腦也在變大,甚至機器的成分越大,會促進人腦的進化和釋放。我想設計肯定屬於後者。設計的工作不追求確定性,而反而是受益於不確定性。因此,設計的人工智能並不一定要獲得合適的答案,而可以創造不確定,進而對設計師形成啟發。人創造的瓶頸是人自身的經驗、邏輯和方法,人工智能可否幫我們超越我們的經驗或者邏輯方法,從而讓人的創造進一步釋放呢」

這段話我時不時會拿出來思考,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偶爾會期待在未來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我會成為什麼樣的設計師?

其實所謂跨界,重點在「跨」,我自己給它做了個解讀: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裏面折騰一下。正如一位前輩說過,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既可以設計 APP,一定也可以設計椅子的,比如有的設計師是個很厲害的攝影師,有的攝影師私下是個很厲害的音樂人,還有的是綜藝奇才等。

最後以曾經聽前輩的一個分享觀點作為結尾「你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能力,從而就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希望每一個從事用戶體驗的設計師,都可以初心不變,不斷思考進化,成為用戶體驗設計師後繼續探索未完結,發現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好習慣塑造了優秀而專業的用戶體驗設計師

想成為專業的用戶體驗專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堅持不懈的學習和不斷成長是每個UX設計師的必修課。在這其中,不斷的自我完善和保持熱忱是其中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儘管每個UX設計師成…

閱讀文章 >>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騰訊ISUX」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網址_騰訊高手自述:從初學者到大廠設計師的4 個階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