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史太濃「大師列傳」的發表,蠻多朋友私信給我們提出自己希望看到的大師,其中有一位頻率特別高,而他恰好也在我們的講述計劃內,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被我們稱為華人之光老爺子的貝聿銘先生。
希望撰寫一下老先生的原因有幾個,其一是他曾是包豪斯創始人格羅比烏斯的學生,其二是他本質上是名純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就是在中國出生與成長,其三則是,他是唯一作為華人躋身於現代設計大師行列的,而且被譽為「現代主義的最後一位大師」。
獲得這個稱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同樣面對我們之前聊過的扎哈哈迪德的民族與膚色問題,某種程度而言在西方社會發展的他需要更多逆風而行,付出常人多倍的努力。
43歲才完成第一稿:頂尖建築設計師扎哈·哈迪德
建築界的居里夫人,第一個獲得建築奧斯卡獎「普利茲克獎」的女性建築師,史上最年輕獲獎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處女作完成於 43 歲。
閱讀文章 >>
如果是學習建築的朋友,也許知道英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弗萊徹( Fletcher)曾經在他的著作《比較法建築史》里繪製過一張叫「建築之樹」的插圖,這個插圖的主旨是在說明,於建築而言西方才是「歷史傳統的正宗」,屬於權威的,而東方僅僅放在底部的分支,這個東方主要就是指中國與日本,我們先不論此圖是否客觀,但可見西方人眼中,中國的建築是不值一提,是屬於「非歷史傳統的」,而這種看法就映射到東方建築師的身上。
本次我們就跟大家聊聊,貝聿銘老爺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用作品與理念來征服世界的。
名門望族
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但在中國的歷史風塵中,有一個家族卻是「穿越牛熊」富了足足 15 代,那就是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
關於貝氏家族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國明朝,話說貝家的一世祖叫貝蘭堂,明朝中恭弘=叶 恭弘從浙江遷居蘇州,通過經營中草藥成為當地有名的「中藥世家」,然後以此為家族生意一直發展到乾隆期間,成了蘇州四大家族之一。
到了近代,貝氏家族開始拓展其它生意,其中第十三代傳人貝潤生在上海經營顏料生意,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憑藉過人的經商能力進行房地產投資富甲一方,江湖人稱「顏料大王」。
△ 貝潤生
所謂衣錦不還鄉犹如錦衣夜行,貝潤生 1917 年在家鄉蘇州買下獅子林,花了 9 年時間投入 80 萬銀元修繕一新,內設貝氏祠堂,並且歸全族人享用,而他就是貝聿銘的叔祖父。
貝聿銘小時候曾在這個園林生活了很久,園林中那些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精華對其後來設計中國項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為後話,我們先按下不表。
△ 蘇州獅子林為貝家私有
△ 少年貝聿銘在獅子林
而貝潤生的哥哥,也就是貝聿銘的爺爺——貝理泰,也不簡單,年輕時候中過秀才,隨後跟他人一起創立上海銀行,還建立了中國第一所新式旅行社,成為當時著名的「金融大亨」,而他的五個兒子也繼續在金融領域發展,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貝聿銘的爸爸貝祖詒,1915 年他(民國四年)在孫中山的授意下參加籌組中國銀行,1946 年時候更曾出任中央銀行總裁。
而貝聿銘就在父親籌建完中國銀行調任廣東分行時候出生,其時為 1917 年,因而貝聿銘後來能講一口不錯的廣東話,而他接觸到西方文化則是在上海美國教會學校,在那裡他掌握了不錯的英文,並且目睹上海外灘 20 到 30 年代大量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的興建,讓他對建築第一次產生了濃厚興趣。
△ 后左一為貝祖詒,猜猜哪個是貝聿銘?
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學習建築必須要出國,所以 1935 年,年僅 18 歲的貝聿銘離開上海,到了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此畢業)開始正式學習建築。
求學散記
剛開始貝聿銘僅是希望學習藝術,但父親希望他能選擇一個實用性更強的專業,所以建築設計便成為了他的首選。
去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不久的貝聿銘感覺這裏採用「巴黎美院式」的傳統教學讓其很失望,於是僅僅兩周后就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但沒想到這裡在建築教學上大同小異,仍舊是傳統美院方式,而且他入讀的是工程系,偏向更多結構工程方面的修習,不完全是他想象中的建築設計。
△ 麻省理工學院
因而讓當時的貝聿銘略感苦悶,但後來獲得系主任威廉艾默生(William Emerson)的鼓勵重燃學習鬥志,但正是這一段學習工程偏多的歲月讓他比其它大師更加了解施工與結構,可見很多事情通常無法在當下去判斷意義。
而且在麻省理工期間,發生了一件影響貝聿銘終生的事情,就是當時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之神」的勒柯布西耶到校演講,為期两天,貝聿銘是當時系主任艾默生最喜愛的學生之一,所以得以負責勒柯布西耶的接待工作,後來他回憶:「這是我一生中受建築教育最重要的两天。」可見柯布西耶在貝聿銘心目中的位置,關於柯布西耶的故事史太濃已經專門聊過,大家可以再回顧一下:
他設計出 300 萬人的城市:頂尖設計師勒 · 柯布西耶
這個建築大師被稱之為「一半是神,一半是人」,身為矛盾綜合體的他究竟為什麼被多數人認為是20 世紀上半恭弘=叶 恭弘最重要的建築家?
閱讀文章 >>
△ 勒柯布西耶
內心迫切希望能學習到現代建築理念與思想的貝聿銘在 1937 年收穫到好消息,就是大名鼎鼎的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來了美國,而且在哈佛教授現代建築,所以當時貝聿銘內心暗下決心:在麻省畢業之後就去哈佛。
1939 年貝聿銘在麻省理工正式畢業,當時的畢業作品叫「中國宣傳單元」,充分體現出他「人在他鄉,心懷祖國」的情懷,其時正值中國抗日戰爭,遠在異國的他一直在想能用設計為祖國做點什麼,因而這個設計作品就是用竹子為材料製作出的簡易書報販售亭,可以拼組擴充,隨時流動,用作投放在鄉村與社區中方便傳播文化與知識,這便是學生時代貝聿銘的內心想法
此時格羅皮烏斯已經是哈佛建築學院院長,並且包豪斯另一位大將(也是格羅皮烏斯的學生,畢業后曾在包豪斯任教)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Lajos Breuer)邀請到了哈佛做設計研究生教授,此人曾經設計出世界第一款鋼管傢具,並以抽象畫大師,同為包豪斯教師的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名字命名,在當時現代設計領域裡布勞耶已經赫赫有名。
△ 馬塞爾·布勞耶 Marcel Lajos Breuer
包豪斯嫡系
在麻省理工畢業后,貝聿銘曾到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 年退役跟太太盧愛玲結婚,才真正到了哈佛建築系讀研,其研究生導師就是馬塞爾·布勞耶,兩人在年齡上相差 15 歲,但顯然布勞耶很喜歡這名來自中國,既勤奮又有靈氣的學生。
因此兩人亦師亦友,一生當中私人關係都非常好,在布勞耶身上貝聿銘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到光線在建築中的運用,這也是後來貝聿銘多數優秀作品的特點,「讓光線來做設計」也成為貝聿銘的一句名言。
而他跟格羅皮烏斯的故事更加有意思,如果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格羅皮烏斯屬於貝聿銘的「師公」,但後來在布勞耶的推薦下,他也曾直接跟隨格羅皮烏斯學習,對比布勞耶的隨和與感性,格羅皮烏斯給貝聿銘的感覺是更加嚴謹,後來貝聿銘回憶,談到在其身上學到更多的是:紀律與紀律的應用。
△ 貝聿銘與布勞耶經常家庭聚會
在建築理念上,其實兩人持有蠻多分歧,比方格羅皮烏斯認為「机械化」會讓世界運作得更加規範,因此人類將會創造出不同建築形體去形成賴以生存的環境。而貝聿銘則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歷史、氣候、人文等對建築存在更深刻的影響,而不單單是僵硬冷漠的功能主義。
另外在「國際風格」的定義上兩人也意見不同,格羅皮烏斯曾預言:國際風格會先西方再東方,慢慢席捲全世界。當時身為學生的貝聿銘對此深存懷疑,理由是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環境不一樣,難以走向共同的風格,當其將想法表達出來后,格羅皮烏斯對此絲毫沒有不高興,反而很開明地跟貝聿銘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大膽去做向我證明,這會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貝聿銘在哈佛做畢業作品時候,選題為「上海博物館設計」,這是一個陳列玉器與器皿的空間,他希望藉此向格羅皮烏斯證明,這個設計將是一個屬於中國的建築,而並非國際化的,這個畢業作品被布勞耶評為「哈佛史上最重要的設計」,而格羅皮烏斯看到后也公開稱讚它為:這是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 貝聿銘哈佛畢業作品「上海博物館設計」透視圖)
△ 貝聿銘哈佛畢業作品「上海博物館設計」效果圖)
後來貝聿銘成名後接受採訪,曾笑言:「格羅皮烏斯並不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但他確實是一名偉大的老師。」
然後他再補充:「老師曾預言國際風格將全球化,當時作為學生的我並不認同,因為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不希望西方隨處可見的建築也出現在中國,但如今我們看看上海、東京這些地方,才發現,老師他是對的」。
所以兩人的這些互動也成為現代建築史里的一段佳話。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平台註冊登錄_現代主義最後的設計大師:華人之光貝聿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