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dy_13 :你的設計是否能被理解?為什麼設計的價值總是不被人認可?本文將從深入淺出,帶你了解全局性設計思維的真正力量。
導讀
你的設計是否能被理解?為什麼設計的價值總是不被人認可?
設計不僅僅只是帶來美感,好的設計能夠為產品、公司甚至整個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而在創造好的設計這個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便是設計思維。
何為全局性設計思維?它能夠為設計師帶來哪些價值?本文將從設計的本質出發,結合設計的發展趨勢,帶你了解全局性設計思維的真正力量。
目錄
- 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思維?
- 下一個時代在哪裡?
- 互聯網「下半場」,從大勢中看變化
- 設計思維的轉變,差異與融合
- 探尋全新的思維方式
- 全局性設計思維概述
- 如何運用全局性設計思維?
- 以全局性設計思維,構建設計體系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來自我在 19 年底的一個沙龍分享。整個分享以設計思維的角度入手,講述了全局性設計思維的來源和重要性,以及我是如何在不同產品線上去運用這種設計思維的。
何為全局性設計思維?為什麼要講這種思維方式?
這是我一直在探索並實踐的一種設計思維。從最開始的理論雛形,到各種項目的實踐,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思維方式,我逐步幫助產品解決了許多長期性的問題,並最終構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設計體系。最終,隨着品牌矩陣與產品體系的落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易智慧企業設計體系。
△網易智慧企業設計體系
因為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將重點從理論層面闡釋全局性設計思維的導論、價值及使用方式。而具體的實戰案例,我之後將會以另外幾篇單獨文章的形式進行展現,並詳細講解在設計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與過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去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場景正確地去使用這種思維方式。
未來可能會包含以下幾篇文章:
- 全局性設計思維 | 如何打造強大的品牌體系
- FishDesign 組件庫 | 從零到一構建企業級 UI 組件庫
- 全局性設計思維 | 如何構建事業部級大型設計體系
當然,目前的設計體系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希望本文能夠為你帶來小小的啟發,讓設計思維幫助你更好地發揮設計的價值。如果你對某一方面特別感興趣,可以直接跳到這一章進行閱讀,無需浪費過多時間。如果你有任何疑問,也歡迎隨時與我交流。
一個習慣性的序
這次把序放在了第二段,這樣子看上去就不那麼不務正業了哈哈。當然,寫序更多的是為了記錄生活,希望每一篇文章不僅僅只是傳遞知識,更是一篇有溫度的文章。
整個 2019 年中,經歷了很多事情,人生觀也隨之發生了些許變化。
從並肩作戰的同事的不斷離去,到逐漸需要考慮團隊的發展。從單打獨斗闖天下,到思考如何讓整個團隊更加優秀、如何建立完善的設計體系等等。
角色、心態、責任,以及如何坦然地面對自己。
活在當下,用心生活。這是我一直當作座右銘的語錄,也是我希望給自己的承諾。總是試圖去嘗試這種狀態,但卻異常艱難。像我這樣的人,看上去總是「积極向上」,總是「規劃未來」,總是希望事事完美,強迫着每個細節的完善。但不知不覺中,人生好像開始進入了「自動駕駛」的模式,活在了過去的思索中,活在了未來的規劃中,唯獨對於當下異常麻木。
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開始嘗試做出改變。
偶然間,通過一些書籍,我開始嘗試正念禪修。感受每個呼吸中空氣的流動、感受身體的每個部分、感受當下空間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雖然只是很淺顯的境界,但正念依然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開始重新地審視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
△ 網易蝸牛圖書館:與快樂的小夥伴們
這種感覺,就像再次的呼吸了新鮮空氣一樣。
我們其實只存在於當下的時空中,過去和未來,並非真實存在的事物。回想一下,我們有多久沒有像小時候一樣,完完全全、毫無雜念地享受在當下的時光中了?
用心活在當下,平靜地接納一切發生的事物,這種感覺真是太美好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思維?
對於設計師來說,什麼能力更為重要?是設計這門「技術」本身,還是思考如何去設計的「思維」能力?
對於不同的設計師來說,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
這兩種能力本身並不矛盾,他們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就像「術」與「道」之間的關係。設計能力決定了設計作品的輸出質量,而設計思維則決定了你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在現實的大環境下,「術」的重視程度遠高於「道」,造成了很多設計師與日常業務的「分離感」。以至於,多數的設計師,無法將自己的設計能力有效地用於日常業務中;抱怨他人不理解設計,也因此錯失了許多機會。
重視設計美感,其實並沒有問題。視覺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我們從最初開始喜歡這個行業,並最終成為設計師,大概都是因為如此。包括我個人,也是美感的極致追求者,常常為了幾像素的細節,調整無數稿。也常常沉浸於自己的作品無法自拔。
但是,美感之後,設計還需要什麼?
路易斯·沙利文曾講過:「形式追隨功能」。而功能存在的意義,則在於解決問題。視覺的形式、美感,很多時候只是包裹在外側的表層,而解決問題才是設計真正的核心。視覺的表現,一定要遵循解決問題的方式,向用戶傳遞恰當的信息,最終引導用戶以此來解決問題。
因此,我更希望更多的設計師,在追求美感的同時,能夠重拾設計思維本身,尋找設計最根本的價值。
我們其實可以站得更遠一些。學會去理解事物,學會用設計去解決問題。再以此為基礎,通過你的設計能力去塑造它、點亮它,讓它成為一個真正美好而又有價值的設計。
而設計的價值,將會成為你的價值。
下一個時代在哪裡?
互聯網時代中的数字產品設計,需要什麼樣的設計思維?或者說,當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設計思維?
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像一直在變。
互聯網本身便是一個新的形態,1989 年「萬維網」發明,1996 年中國引入互聯網,到今年已經有大約 24 個年頭。我們經歷了不同的互聯網時期,而「設計」的概念也一直在變化中。
Internet 1.0 PC 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將大量的信息虛擬化,並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傳遞。而我們的「設計師」們大多被稱為「美工」,我們的「設計思維」,便是將信息變得更好看。
Internet 2.0 移動互聯網時代,或者稱為消費互聯網時代。自從 2007 年喬布斯發布第一代 iPhone 之後,疊加 4G、wifi 等技術,手機成為日益重要的終端,世界逐漸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伴隨着 iPhone 與其應用的出現,喬布斯讓所有人理解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我們不再是「美工」,我們變成了「UI 設計師」、「交互設計師」。而這個時代,我們的設計思維變成了「用戶體驗思維」。
那麼,下一個時代在哪裡?我們的設計思維又將如何轉變,才能適應下一個時代?
互聯網下半場,從大勢中看變化
1. 紅利消失、增長觸頂,互聯網下半場到來
最近幾年,我們已經能夠明顯地感知到——互聯網的「寒冬」真的來了。隨之而來的,便是互聯網的發展方向似乎也正在發生變化。於是大約從 2017 年開始,互聯網圈內逐漸出現一個新的名詞——互聯網「下半場」。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將會由消費互聯網時代進入下一個時代,即互聯網下半場。
我並不完全認同互聯網「下半場」的稱呼。互聯網本身是一個年輕的行業,中國互聯網「下半場」,其實更像是互聯網發展方向轉變的標誌。
因此,我們認為的下一個時代的方向,也許將會是 Internet 3.0——即產業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為什麼必須要進入下一個時代?
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一方面在成本端,隨着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價格上升,企業的成本將逐漸升高,倒逼管理者使用系統和工具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收入端,野蠻增長的時代結束,增量經濟轉向存量經濟,紅利經濟轉向效率經濟。
在「成本」與「效率」的雙重壓力下,再加上整個市場經濟的下行周期,整體經濟出現下滑,而一些依靠融資的互聯網公司將難以為繼。因此企業不得不尋找方法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這正是企業級軟件(ToB 產品)最擅長的地方。
因此,在互聯網寒冬之下,ToB 市場便理所應當地開始被重視。
讓我們縱觀整个中國市場的發展,互聯網的興起雖然促進了消費領域的蓬勃發展,但產業領域的發展則因此受到了巨大制約。中國率先從消費端、從第三產業開始数字化,然而在第一、二產業的数字化進程似乎並不是很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紅利促使了消費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這種紅利讓人們忽視了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性。
在寒冬之下,我們終於發現,消費互聯網蓬勃的基石,正是底層堅實的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則整個市場經濟將無法更進一步地發展。
因此,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需要,也將是大勢所趨。
2. ToB市場將迎來機遇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依託 B 端領域的發展,並逐步融入並帶動整個產業進入互聯網時代。那麼,B 端產品在中國目前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呢?
對於整个中國的 ToB 行業發展現狀,大多數的人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盤點中美上市的科技公司會發現,美國 toC 領域與 toB 領域市值之比是 6:4,但在中國這個数字是 20:1。
雖然互聯網的整體環境不同,但中國 ToB 行業的發展,顯然是落後太多了。於是乎,2018 年開始,BAT 大舉布局,PE、VC 加速進場——中國 B 端產品已經逐漸進入必須發展的時候了。
中國市場已經坐擁全球最發達的消費互聯網體系,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卻嚴重滯后。
同時,對比 B 端中雲計算領域的 IaaS、PaaS、SaaS 三層架構,全球市場中 SaaS 佔據了 52.5% 的份額,在中國卻是 IaaS 分走了最大的蛋糕,佔比達 61.2%。中國市場 VC 的投資總額已經與美國相當,在 SaaS 領域美國企業獲得了全球 70.1% 的融資,而中國只有 11.7%。
因此,在互聯網下半場,相對於 ToC 行業的觸頂,ToB 行業將會迎來歷史級的發展機遇,隨之而來的將會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逐漸到來。而在整個 B 端產品的類目中,SaaS 產品作為企業級軟件中最集成的產品,也將隨着這股浪潮迎來爆髮式的增長。
什麼是 SaaS 產品?很多同學並沒有接觸過 B 端行業,平時用到的也都是 C 端產品,所以對 B 端產品的了解比較少。在 B 端行業最熱門的雲計算領域中,目前普遍會分為三層架構。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架構即服務)。
附:雲計算領域,三種不同的架構與對應的服務。
PaaS 基於 IaaS 實現,SaaS 的服務層次又在 PaaS 之上,三者分別面對不同的需求。越往上層,產品的集成度越高,提供的服務也就越豐富,而用戶所需要的自行解決的東西就越少。而最頂層的 SaaS 產品,便是用戶可以直接購買並使用的雲端產品。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這些趨勢?
因為一個新的時代,對應一場變革,也將成為一次新的機會。不管是 SaaS 產品還是其他 B 端產品,都將在新的時代中逐漸得到重視。而 C 端產品的發展策略,也將迎來新的變化。對於許多設計師來說,這將會是一個新的機遇。
順勢而為,方能乘勢而上。
設計思維的轉變,差異與融合
那麼,在逐漸到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設計師需要注意哪些東西?設計思維又將進行如何轉變?
產業互聯網時代,意味着 B 端產品將得到重視,並與 C 端產品逐漸趨於平衡。因此,了解設計思維的變化,我們首先要從 B 端與 C 端產品之間,在產品設計與產品策略之間的差異性說起。
1. 服務對象的差異性
從服務對象來看,C 端產品的服務對象是人,產品的目標是針對人們生活方式進行的變革、升級。而 B 端產品的服務對象則大多是企業,目標是幫助企業進行商業效率的提升,從而產生價值。
服務對象的差異性,決定了產品在發展策略也將存在着較大的差異性。
2. 產品「打法」上的差異性
從宏觀的打法上看,消費互聯網時代會更求「快」,而產品互聯網時代則會更偏「穩」。
C 端產品的服務對象是人,而人的需求在個體差異性上相對變化較小,這就決定了 C 端產品通常都擁有廣闊的用戶市場。
因此,消費互聯網時代就像是資本在遼闊平原的角逐,長驅直入。講究快速佔領市場,不斷地試錯、不斷地調整。從團購到直播,從打車到短視頻領域的興起,再到最後的單車大戰落幕。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每一次風口,都伴隨着各種「游擊戰」式的競爭。入場速度、快速調整能力、資本深度,都直接影響了最後的結果,而最終的結果也往往是勝者為王,敗者將快速地被市場淘汰。
B 端產品的服務對象是企業,而企業間的需求差異性則非常巨大,這就決定了 B 端產品通常需要較強的縱深能力。相對應的,其用戶群體在總量上就比較小、但也相對穩固。
因此,產業互聯網就像在崎嶇叢林的蹣跚前行,漸次演進,如同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一方面,產業互聯網的鏈條非常長,需要長期的深耕、積累才能逐漸站穩腳跟。而這也導致了產品的壁壘足夠深厚,同類產品在短期內無法快速跟進。另一方面,企業間的差距需求的差異性非常大,因此產業互聯網存在非常多的細分市場,不同的產品各自在不同的賽道中深耕。而其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百花齊放,各自盛開。
3. 整體行業的協同發展
雖然整個市場都不斷地強調——ToC 增長觸頂,ToB 是一片藍海。但這並非是「取而代之」,而是逐漸走向整體的「協調發展」。中國 ToB 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根基,其實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成熟的消費互聯網體系」這一巨大的優勢。
因此,ToC 在很長的時間內,仍然會是互聯網的主力,而 ToC 市場的轉型,也將有賴於 ToB 產品所提供的服務。
而隨着中國將「互聯網+」政策上升為國家戰略,更是明確了以互聯網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向。因此,互聯網的下半場,即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最終形態,將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式發展」。
ToB 產品將會成為帶動互聯網下一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一方面幫助 ToC 領域完成轉型,進入更健康、更穩健的發展階段;另一方向,ToB 領域賦能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相融合,並最終完成產業升級。
4. 產品形態的融合與趨同
整體產業的融合趨同,意味着產品的特性也將互相融合。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是:C 端產品逐漸變得不那麼 C 端了,而 B 端產品也越來越變得不像 B 端了。
比如 C 端產品的主流賽道中,隨着頭部產品的賽道日漸趨於穩定,其產品體量也因為業務擴展而不斷增加。同時,因為產品體系的逐漸形成,為了服務更多的 C 端用戶,會有越來越多的 B 類用戶進入平台,而為了滿足 B 類商家的需求,產品的 B 端屬性變得越來越強了。
而隨着 B 端產品的不斷受到重視,原先不被重視的產品 UI、用戶體驗也逐漸在 B 端產品中得到加強。B 端用戶雖然服務於 B 端,但使用者終究是人。而隨着競爭的不斷加劇,原來的「重功能、輕體驗」思路逐漸式微。我們逐漸發現,許多 B 端產品長得越來越像 C 端產品了,甚至在 UI 和體驗層面做的與 C 端產品不相上下。
因此,隨着產品屬性的融合趨同,意味着設計思維勢必會與消費者互聯網時代存在差異。而我們的設計思維將不僅僅局限在誕生於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體驗思維」。我們需要更新的、更廣闊的設計思維,以滿足下一個時代的產品發展需要。
那麼,新的思維是什麼?它將從何而來?
探尋全新的思維方式
從整個市場的協同發展,到產品形態的融合趨同。那麼,我們的設計思維需要如何進行相應的變化?是同樣進行「融合趨同」,還是另闢蹊徑,尋求新的視角?
1. 關鍵詞提取
首先,不管設計思維如何變化,它一定需要同時滿足兩種產品設計思維的特性。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在產品設計特性的維度,提取各自的關鍵詞進行分析:
產品體驗:誕生於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體驗思維,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依然是產品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 C 端還是 B 端產品,用戶體驗必然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足夠好用、好看,產品才能獲得更多用戶,最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靈活性: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在激烈的競爭中,C 端產品的靈活性的打法對於產品的突圍至關重要。而未來的 B 端產品競爭將會加劇,這就需要 B 端產品也逐漸需要較強的靈活性。
成長性:產品的發展必將伴隨着不斷的變化,特別是具有一定體量之後,產品設計的成長性將至關重要。因此,產品的設計是否能夠預見未來發展,滿足不斷變化的產品形態,伴隨着產品不斷地成長,也將成為產品是否能夠持續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產品效率:因為產品服務對象的關係,B 端產品一直是產品效率的代名詞。而在人口紅利消失與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產品效率將成為所有企業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產品的效率不僅影響着企業的成本,也是產品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這四個關鍵詞,將會是我們在未來所需要關注的四個重點關鍵詞。越是往左,則「C」屬性越強,因為它更多地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更關注用戶體驗。而越是往右,則「B」屬性越強,因為它更多地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更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
2. 跳出單一層面,尋求新視角
在四個關鍵詞中,我們會發現,特性越是靠右,其所需要的整體性就越強。要滿足靈活性,就需要用戶體驗與產品策略相關聯。要滿足成長性,則要進一步結合底層的開發能力。而產品效率的提升,則需要產品的設計與不同層面都有着緊密的耦合。
在互聯網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從單點只關注視覺表層的「美工時代」,逐漸發展為關注線性的「用戶體驗思維」。在對於產品用戶體驗層面,確實有着長足的發展。
但是,單一層面的用戶體驗思維,在逐漸成熟的互聯網時代中,逐漸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的價值局限於單一的體驗層面,我們似乎無法對產品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也難以為產品帶來體驗之外的更多價值。
因此,設計思維想要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就需要同時滿足前文提到的四個關鍵詞。這就要求我們需要跳出單一層面,以全局的維度去思考產品的設計。
因此,全局性將成為未來的關鍵,我暫且將這種思維方式稱為——全局性設計思維。
全局性設計思維概述
全局性設計思維,即在設計過程中,始終能以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全局,思考當下的設計。
何以全局,如何跳出單一層面?這種思維方式的前提,是你要首先了解整個產品(亦或是物體、組織等)的運行方式,清楚的知道整個產品需要達到的目標,從而準確、合理地對針對目前的局部做出設計,並最終構成整個完整的形態。
而「全局」的前提,是你擁有更高的眼界。你的眼界越高,你對產品、市場、甚至整個社會的洞察就越全面,你就能夠解決越大的問題,你能夠實現的價值就越高。眼界是基礎,解決更大的問題是目標,而全局性設計思維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與過程。
全局性設計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跳出產品的單一層面,去思考從產品層、到體驗層、再到開發層這一完成的整體。讓設計滿足體驗層的同時,滿足產品層面的目標,同時讓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高度耦合,將整個產品串聯成一個完成的整體。
好了,講了這麼多,我們具體應該如何去運用全局性設計思維呢?
全局性設計思維的運用方式
全局性設計思維,的應用方式非常廣泛。它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方程式,而是一個更高層面的指導性設計思維,能夠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幫助你解決問題。
1. 全局觀——在生活思考更多可能
在嘗試這種思維之初,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的實踐,去鍛煉這種思維能力。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其實我們有大量的事物可以練習和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比如你在裝修一個大房子,需要去選擇房子里的傢具。當你在購買傢具時,常規的思維方式是:這個傢具在某個房間時應該是怎樣搭配的,所以我要購買什麼樣形狀、顏色的傢具,來滿足這個房間的需要。
但是,用這麼思維方式來購買傢具,將為對傢具的靈活性與長期價值造成一定影響。從居住環境的長遠來看,也許這個家具有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需要放到另一個房間,而它的形狀、尺寸、配色卻無法滿足其他房間的需要。最終,我們只能重新購買,或者接受一個風格、尺寸上並不搭調的房間出現。
因此,當我們在購買傢具時,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全局性設計思維,從整體空間的角度出發(而非單個房間),去思考如何讓傢具滿足更多空間需求。長此以往,我們不僅可以打造一個風格統一的大空間,同時也能增加每個傢具的利用率,在無形中也增加了這個傢具本身的價值。
之所以舉傢具這個例子,是因為這個原理與產品設計的原理非常類似。你可以將這個房子看成是整個產品,而傢具則是不同的組件。通過不同的傢具(組件),構成了我們的不同功能模塊(房間/功能區),而所有的功能模塊則構成了整個產品(房子)。
房子(產品體量)越大,房間/功能區(功能模塊)就越多,傢具(組件)的多樣性、複雜性就越高,我們就越是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裝修的統一性(風格體系化)和傢具的通用性(樣式組件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打造一個風格統一、體驗一致,同時又具備足夠自由調整空間的「大房子」。
2. 全鏈路——從全流程中重新思考設計
當你仔細地去理解許多非常著名的設計作品時。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優秀的、巧妙的設計,往往在設計中都體現了全局性的設計思維。它不僅僅解決着當前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解決更大的問題,發揮巨大的價值。
比如著名的坂茂衛生紙的設計,看似普通,只是將衛生紙的軸心從圓形改成了方形,但它卻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公認的好的設計。為什麼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設計為什麼好。
首先,傳統的圓形紙卷拉出來的紙會比你實際需要的更多。而方形紙卷則由於阻力的作用,讓你用得更少,從而起到了解決資源的作用。其次,在運輸過程中,圓形的紙卷之間會產生很大的空隙,而方形紙卷則能夠緊緊靠在一起,提升空間利用率,從而起到降低運輸成本的作用。
這簡單的設計,居然發揮了如此大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呢?因為我們從最開始,就沒有從「紙」的整個全流程來去思考問題。
讓我們「站的更遠一些」,紙這個商品,並非只是我們見到的在商店售賣的那一刻。它從工廠中製造完成,通過運輸送到每個超市中,當我們購買以後,它又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在衛生間,陪伴你使用的每一刻。我們可以將整個流程分為 3 個場景,而每個不同的場景,又將會對紙本身有着不同的影響。
- 運輸場景——衛生紙的運輸成本——衛生紙的價格
- 售賣場景——衛生紙的造型、包裝——影響用戶購買
- 使用場景——衛生紙的使用過程——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當我們能夠考慮到衛生紙的運輸過程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設計去降低運輸成本;而當我們可以考慮到用戶的使用場景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設計,去提升阻力,降低使用量,間接地去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而當我們通過全局性設計思維,可以同時解決這三個問題時,我們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就擁有了更高的價值。
發現了嗎,為什麼你沒有想到相同的設計方案?設計能力並不是關鍵,設計思維才是指引你做出好的設計的前提。當你能按上述的方式,去思考整個流程、不同的場景,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夠設計出坂茂的設計方案,甚至比這個方案更好的解決方式。
以全局性設計思維,構建設計體系
通過前面的兩個案例,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全局觀、全鏈路兩種應用方式。
那麼,我們最最最關心的問題——如何在業務中去使用這種思維呢?
在產品設計中,全局性設計思維也有着非常多樣化的使用方式和場景,在之後的文章中我也會講到很多應用方式。但是,在所有的方式中,我認為最為有效的,便是以全局性設計思維,幫助產品去構建一個完整的設計體系。
1. 設計體系概述
什麼是設計體系?談及設計體系,大多數設計師會認為,設計體系就是設計規範。「不就是找個名次包裝一下規範嘛?」
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體系?它與設計規範有何不同呢?
設計規範是設計師最為熟悉的一種規範文檔。在產品設計時,優秀的設計師通常都會建立設計規範。然而在實際的項目中,設計規範往往無法難以有效實施。比如在開發眼中,規範並不符合開發規則,過於碎片化。而產品經理通常又不會去了解設計規範,因此在構建產品框架時也常常隨意發揮。
很多項目做到最後,設計規範僅存在於紙面的意義,並隨着項目的發展逐漸混亂。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不同職能間的思考方式存在差別,設計規範對於其他職能來說經常難以理解與運用,無法與其他職能形成有效聯動。
設計規範僅僅是基於視覺層面的規範,它是一個「平面」。而設計體系則是貫穿於產品的每個層面的、與產品深度結合的完整體系,它是「立體」的「有機生命體」。
設計體系的核心在於「體」,它是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完整體系。設計體系由設計師創造,並深度融合於產品每個部分。它能夠讓產品更緊密、更統一、更有序,伴隨着產品的生長,與產品共同進化,並最終推動產品的發展。
創造並推動這一體系,則要求設計師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只有充分地去理解並參与產品的每個部分的設計,才能讓設計真正延伸至產品的每個部分。
而創造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全局性設計思維。
2. 設計體系的構建法則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設計體系也是如此。設計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產品體量相關),需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但若是你的方法得當,就會在項目中越來越輕鬆,並以此形成良性循環,而你也會越來越有成就感。
如何正確地去構建設計體系呢?我在這裏總結了幾個要點:
樹立觀念
首先,樹立長期的體系化意識是必要前提。在任何項目中都要時刻保持體系化思維,着眼於整個項目,去尋找體系化的推動時機。當你在潛意識中擁有這種思維之後,你會自然而然的將其植入到設計中。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體系化並非憑空建立,而是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設計體系的本質,就是由無數個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最終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我們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全局性思維去思考問題的本質,最終建立適用於全局設計體系。
以小為始,重視質量
腳踏實地,從小處入手,去發現產品中最基礎的一些問題。表面上看這些問題,對項目影響不大,但他們數量龐大,加在一起便會嚴重影響整個產品的效率。因此,我們要首先建立高品質的基礎體系,再以此為基礎構建更大的體系。
不要一開始就設法建立一個巨大的體系,那樣只會是一盤散沙,因為它的結構是無序、混亂、不健康的。而這也是大多設計規範缺乏有效性和可實施性的根源。
梅拉妮·米歇爾的《複雜》一書中講到,任何複雜系統,都是由無數個體通過簡單的算法所構成的。在算法領域也是同樣的原理,一個優秀而強大的代碼,必然是由無數個小型模塊,通過簡單的算法耦合形成巨大的代碼矩陣。基礎算法越強大、代碼結構越「健康」,可擴展性和靈活性就越強,其能力就越強大。
從規範入手,由面到體
從本質上來說,設計體系是由「多個層面的規範」組合而成的。因此,由設計師推動的體系化建設,往往最初都是從設計規範這一「單層規範」開始。但是,設計體系的建設需要將單層的規範,通過不同的方式,轉化為不同層面的規範,最終由面到體,形成體系化。
換位思考,尋求跨職能合作
設計體系的建立與維護,通常需要多職能的通力協作。因此,我們需要經常換位思考,在完成設計的工作,幫助其他職能完成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任,並以此為基礎推動更多體系化的建設。
比如我在設計一個功能模塊的頁面時,首先會與不同模塊產品經理進行交流,了解不同的業務需求,並從產品層面就開始尋求統一性與通用性。這樣的話,當其他模塊需要同一個功能時,前端便可以直接復用,同時後端的數據也可以進行互通。而在開發端,我也會詳細了解不同端的開發實現原理,務求設計規範與開發規則在理解上的一致性。這一既方便了開發理解規範,同時也從根本上提升了開還原的準確性。
長此以往,整個團隊就能夠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信關係。有了這種默契,設計體系的推動就容易多了。
保持優化,不斷成長
設計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它是可以伴隨產品不斷成長的。所有產品都是在發展中不斷變化的,過分僵硬的規則,將會對產品發展起到反作用。
在業務發展中,產品一定會不斷地加入新的功能模塊,並對原有頁面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設計體系需要時刻與產品策略保持一致,及時與上下游職能溝通,不斷地針對產品發展進行優化,以保證設計體系能夠符合產品的發展需要。
使用正確的推動方式
體系化最終能否成功實施,推動的方式至關重要。
在日常的項目中,大多數的業務方對設計體系了解甚少,也難以體會其中的價值。因此,他們通常會認為這些東西毫無必要,多數情況也不太願意配合體系的推進。如果強行推進,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阻力,招致反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去推進設計體系建設呢?
為他人帶來價值:首先,尋找雙方共同的利益點是首要任務。也許是可以讓其他職能的工作更高效,也許能夠促使其達成 KPI,再不直接,那也一定能夠為整個產品帶來價值(不然你也沒必要推了)。總之,設計體系一定要能夠為他人帶來價值,這樣才能順利推進。否則人家憑什麼要協助你推進,因為你美麗可愛嗎?你也可能比較可愛,但總歸是不能一直這麼來吧。
在解決問題后提出方案:不要一開始就啪一下拋出一個「宏大的理想」,大部分人會覺得你不切實際。你只需要通過這個體系,幫助業務方先解決一個問題,然後再提出你解決方式的來源——一個嚴謹的、可驗證的、長遠價值的體系化解決方案。
尋找合適的推動時間:最後,對於設計體系來說,尋找到正確、恰當的推進時機至關重要。比如當你在平時突然想要提出,對現有品牌進行升級時,大多數業務方都會認為你是沒事找事。而如果情況是在新的一年中,產品進行了概念的升級,這時候你將概念以及未來的品牌規劃融入在你的方案中,再去推進品牌升級,就會容易很多了。
文章預告
-本文旨在引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這種思維方式,想要用好全局性設計思維,光靠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將這種思維帶入到產品中,為業務帶來更大的價值。
因此,在後續的幾篇文章中,我將通過不同類型案例,為大家深入講解全局性的具體實踐案例。
全局性設計思維 | 如何打造強大的品牌體系
為什麼要建立品牌體系?品牌體系有哪些價值?設計師應該如何推動品牌體系的建立?
本文將帶你了解網易智慧企業品牌體系的建設與推動全過程,聊一聊品牌體系建設的那些事兒~
FishDesign組件庫 | 從零到一構建企業級UI組件庫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組件庫?在產品的什麼階段需要組件庫?如何抽象業務組件?組件庫設計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細節需要注意?
本文帶你深入了解,網易 Web 端組件庫——FishDesign 組件庫從零到一的完整全過程。
全局性設計思維 | 如何構建事業部級大型設計體系
設計體系有什麼價值?如何基於不同的業務建立設計體系?設計師如何推動體系化建設?在體系化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將會在這篇文章中,為大家介紹網易智慧企業設計體系構建全過程。
樣式組件化+規範體系化,形成產品設計體系,整體重構產品線。
結合品牌體系,推動事業部更多產品加入體系,形成智慧企業 Web 端產品設計體系。
推動更多產品/業務融入體系中,讓智慧企業設計體系不斷成長,賦能業務發展。
寫在最後
好吧,似乎文章又寫得偏長了一些。只能說,想要認真地講清楚一個道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設計思維本身並不複雜,但想要講清楚它的背景、原理及價值,就需要把它整個掰開來講。而為了確保設計思維的可實施性,又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自己能夠走通以後,才能與大家分享。
坦白講,似乎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快節奏、碎片化閱讀。但若是因此而喪失了自己學習的節奏,那麼等於是沒有節奏的,你的知識體系也將是東拼西湊,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這也是我更新比較慢的原因之一,希望大家讀完文章,能夠切實地得到一些東西,這就很有意義。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劍道」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平台官網_網易設計師:2020年設計師應該掌握什麼樣的設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