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時尚界的「日本三駕馬車」史太濃已經聊過兩位,分別是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所謂排名不分先後,先後全憑喜好,史太濃今天針對這個主題做個收官,談最後一位人物,也就是三宅一生。
往期回顧:
非科班出身的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為何能與山本耀司齊名?
與山本耀司齊名、非科班出身、人比作品紅的日本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是怎樣響徹全球時尚界的?
請不要跟我比黑:漫談日本時尚教父山本耀司的一生
媒體與大眾給這個男人的頭銜數不勝數,比方日本時尚教父、黑色時裝魔術師、反流行之王與國內近兩年的「朋友圈名言大師」。他的魅力究竟來自哪裡?
閱讀文章 >>
△ 三宅一生
其實就法國發展的日本設計師而言,三宅一生是三人當中最老資歷的,1973 年他就已經開始在巴黎做時裝發布會,而前兩者則在 1981 年。
三宅一生在江湖上有個霸氣名頭,叫「大師最愛的大師」,並且這些「大師」不局限於設計圈與時尚圈,比方他的典型頭號粉絲就是喬布斯(Steve Jobs)大神,他最喜歡三宅一生的黑色高領毛衣,三宅一生便一口氣給他做了 100 件,也就是喬布斯在發布會上經常穿的那一款。
除了喬布斯外,喜歡他的還有「建築界的女魔頭」扎哈·哈迪德及詩人建築師安藤忠雄、工業設計鬼才羅恩·阿拉德(Ron Arad)等等。
本次史太濃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三宅一生(後面簡稱三宅)的傳奇成長故事。
原子彈的傷害
三宅 1938 年生於日本廣島,父親是名軍人,因為需要行軍打仗,所以三宅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在他年僅 8 歲時候,也就是 1945 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廣島原子彈事件,美國在廣島上空連續投下兩枚原子彈,造成 7 萬多人死去,7 萬多人負傷,而三宅一生的母親就是負傷的其中一員,4 年後因此去世,三宅也因為輻射的影響導致兩腿長短不一,所以大家假設在影像資料里留意,他走路會微微有跛態。
△ 童年的三宅
十多歲時候的三宅希望成為一名畫家,但是後來慢慢對服裝產生了濃厚興趣,所以繪畫的主題有時候變作對服裝的構想,後來他考入東京多摩美術學院設計系,很多資訊里都記述三宅在多摩學習服裝設計其實是錯誤的,他當時主修的其實是平面設計。
1964 年畢業后,三宅的興趣還是聚焦在服裝上,因而次年他決定去巴黎尋求發展,這裏我們要談另一個大人物,就是高田賢三,高田跟三宅其實是同齡人,並且只是比三宅早了三個月到巴黎,兩人其實在日本時候就相識,但是高田賢三作為日本設計師最早在巴黎成名,是第一個受到法國時尚專業人士承認的日本設計師,他被媒體冠以大師稱謂的時候,三宅也才剛剛得以在巴黎發布自己的服裝系列。
△ 巴黎成名更早的高田賢三
而且高田賢三直到今天仍然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成衣設計師之一,他的創立的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 Kenzo(中文譯為「凱卓」),關於他在巴黎奮鬥成名的故事可以詳見書籍《巴黎時尚界的日本浪潮》。
三宅的巴黎
之前說過,大部分著名藝術家及設計師似乎都有一個關於巴黎的故事,三宅自然也不例外,他到了巴黎之後在 1966 年獲得一個機會在當時法國高定(高級定製)服裝設計師姬龍雪門下當學徒,姬龍雪(Guy Laroche)聽上去是否也像日本人,其實只是中文音譯,他是純正法國人,其品牌風格以高貴優雅著稱,是很典型的法國時裝。
△ Guy Laroche 系列服裝
在這段學徒歲月里三宅打下了紮實的時裝設計基礎,並且對巴黎服裝設計的規則有了更多深入理解。
做了姬龍雪門生兩年後,三宅又有另一個機會接觸到紀梵希創始人貝爾·德·紀梵希( Hubert de GIVENCHY ),並成為了其助手,紀梵希是時尚史里的高人,因為他身高就接近兩米,生於法國諾曼底藝術世家,其創立的這個品牌至今仍屬於世界品牌 500 之一。
△ 帥氣的紀梵希與赫本有着不解之緣
△ 赫本的經典小黑裙就是紀梵希的作品
但在巴黎一段時間后的三宅開始覺得他的想法難以被巴黎時尚體制所接受,所以他隨後又短暫地去了美國發展,到了美國設計師傑弗里·比尼(Geoffrey Beene) 工作室。
傑弗里最初是在美國讀醫學的,所以對人體工程特別感興趣,他的設計風格始終關注對人體美感的欣賞,形式上傾向極簡主義,剪裁簡潔利落,展露身體線條的禮服是其代表性作品,並且有很多摺紙化三維立體造型的嘗試,這方面某程度影響了後來三宅一生的設計理念。
△ 傑弗里·比尼及其作品風格
在傑弗里工作室呆了僅僅兩年,三宅一生就回到東京正式創業,在 1970 年成立了「三宅一生設計工作室」(Miyake Design Studio)。
第一場發布會
如果不算日本,三宅的第一場發布會也並非法國巴黎,而是紐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的發展離不開圈子,而三宅當時的圈子主要在紐約。
這個系列是一組從柔道服中獲得靈感的時裝,去紐約前他在日本就曾為這個系列辦過發布會,但並沒有成功,因為戰後的日本被美國駐軍佔領了,戰後一代普遍沉迷於西方文化,對歐洲時裝有着盲目崇拜,三宅這種大膽改造傳統民族服飾的創意他們並不買賬。
△ 年輕的三宅一生
來到紐約張羅的三宅獲得不少好友幫忙,比方設計師金井清為其設計了一枚商標,而他的妻子淳子當時正在美國知名時尚雜誌《Vogue》擔任編輯助理,她將三宅的設計樣品帶到雜誌社辦公室展示,甚至還推薦給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這所百貨成立於 1861 年,是美國著名的百貨商品品牌,這些樣品都打動了這兩撥人,雜誌對三宅做了報道,而布魯明百貨更是專門為三宅在商場開闢了一家特定小店。
△ 《Vogue》早期封面
這些鋪墊都為三宅紐約發布會做了良性鋪墊,但這個發布會規模比較小,只展示了一小撥設計作品,因為在一名設計師不具備名氣的情況下,舉辦發布會的成本是必須控制的,這些作品包括了柔道服時裝,刺子綉外套及印有日本紋身圖樣的緊身 T 恤,發布會的影響力比較有限,但仍舊獲得了專業領域的關注。
△ 三宅在紐約展出的服裝
1973 年成衣在巴黎得到了體制化,並正式成為法國高級時裝聯合會的組成部分,當時聯合會主席叫迪迪埃·戈巴赫,他在 4 月組織了一場 8 人聯合發布會,其中就邀請了三宅一生,這場展覽三宅打破了常規維度,玩起光影與空間,但遺憾難以找到當時的存在,這場展覽顯露出三宅一生日後面料上立體主義的走向。
△ 服裝設計中的立體主義
所以三宅就這樣比山本耀司及川久保玲更早一步在巴黎完成了首秀,但並沒有后兩者那麼幸運能夠一舉成名,但已經讓西方時裝界認識了有這麼一位來自日本理念前衛的設計師。
成名之路&一塊布系列
1975 年三宅正式在巴黎開設了自己的品牌門店,次年再回東京辦展覽,做了一場名為「三宅一生與十二位黑姑娘」的時裝表演,終於大獲成功。
這場表演的關鍵詞仍舊是「前衛」,這個形容詞其實代表了一種離經叛道的美學價值,並且對流行文化及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一種抵觸,這種對主流藝術傳統的對立態度都體現在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及川久保玲身上,其中包括了表達服裝時的形狀、顏色及材質,而三宅後來更是被稱作「面料設計魔術師」。
△ 「三宅一生與十二位黑姑娘」系列
1976 年他在東京再推出「與三宅一生飛翔」的服裝新系列,這個系列在舞台構思上作出很大突破,模特穿着三宅的衣服逐一凌空飛起,組合成有節奏的線型隊列,配合音樂與光影效果,對台下觀眾而言,不亞於在觀看一場出色的舞台劇,因而再引起轟動,時裝秀場場爆滿,觀眾多達 2.2 萬人次。
△ 「與三宅一生飛翔」服裝
此時此刻的三宅開始感受到成名的快樂,隨後在巴黎與紐約相繼的展出都非常順利,他的設計表現了一種源自日本母語文化的新創意,對固步自封的西方時裝界首先帶來革命性衝擊。
真正將三宅推向大師位置的是 「一塊布成衣」系列在此時也橫空出世,這個概念源自其工作室成立不久的一個服裝實驗,叫「piece of cloth」,就是在一塊面紗亞麻布上插入了袖子,三宅認為這是「一塊布成衣」的構思起點。
△ 「一塊布」系列發布會
在他看來,服裝就是人體與布料之間創造的空間,服裝是人的第二層皮膚,而這層皮膚本質上就是「一塊布」。
這種「一塊布服裝」由一長針管織面料組成,設計師可以用它剪裁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服裝,並且不浪費任何材料,假設通過一台電腦來控制老式針織機,這些衣服還可以進行批量生產,三宅的目的是希望將浪費減到最少,能充分利用剩餘的邊角料,所以在提倡設計環保概念的當代,一塊布理念尤其顯得有意義。
一塊布系列可以讓服裝買手量體裁衣,直接在布上剪出一頂小帽子、手套或者裙子等,根據剪裁方式的差異,這些裙子的樣式還可以有幾種,所以當這個系列發布后,大家認為三宅重新定義了服裝,把有序拆解為無序,將有形化解為無形。
△ 「一塊布」的成型過程
大家會好奇這種衣服買回家怎麼穿?其實這個成衣買回來確實就是一塊布,一般是天然材質的伸縮性織物,然後通過紡織技術做到裁剪邊緣絕不脫線,然後上面會預設了一些虛線,大家只需要沿着虛線剪,然後就是一件新衣服。
所以消費者能參与到一件衣服的製作過程中,讓消費的趣味體驗大大提升,而且假設你不喜歡預設的剪法,還可以自己進行創作,比方高領改圓領,圓領改 V 領等。
△ 右邊為三宅的設計手稿
三宅的「一塊布」系列讓我想到全單吉他,如果一個物件源自一塊完整的材料會給人一種完滿與自然的感覺,但材質本身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接下來三宅確實沉迷於服裝面料的研究,繼續推出讓人擊節讚賞的作品。
此為後話,先按下不表,謝謝各位,我們下期再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網站_給喬布斯做了100件黑色毛衣的設計師:三宅一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