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五註冊開戶_前英語流利說設計總監:從民房到納斯達克的理想主義設計路

2020 年 5 月 4 日,我離開流利說整整一年了。

可能對於一些人來說,流利說是一份工作,而對於我來說,流利說卻是一段深刻的旅程,改變了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性情、人格。從 2013 年作為第 7 號員工加入流利說,為之效力6年,從最早期民房創業,到納斯達克 IPO,這段經歷,我自認為頗具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色彩,有些故事,是我願意,也值得分享的。

老王(流利說 CEO 王翌)以前總借他恩師的話說,人這一輩子能做一兩件漂亮事就不錯了。我覺得,流利說,算我過去做的一件漂亮事。以前,我也常和同事說,如果你現在一切的經歷,在日後不足以用故事說與人聽,可能你現在經歷的還不夠痛,你還不夠刻苦。所幸,過去的經歷,給我留下了幾個故事。

這一次,我想分享當初選擇加入流利說的故事,分享這個過程中我的思考、行動。一方面,單純的想記錄這段故事。因為隨着年歲增加,記性卻是退減的。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記憶的方式;另一方面,常常遇到設計師朋友們聊如何選擇工作機會,遇到創業的邀約機會怎麼判斷、決策的問題,我希望這個故事,能給遇到此類問題的朋友一些啟發。

好,聽故事吧。

緣起

2012 年,我退出了聯合創立一年半的公司。而在一年半以前,我從阿里雲公司離開,放棄了一筆可觀的 RSU 股票,當時,我是阿里雲最早的 28 位設計師之一。結束創業后,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17,我發了一條微博,表示想看看新的機會。這條微博,有 16 個轉發。其中有 1 個轉發,被流利說聯合創始人 Ben 看到,他把這條微博轉發給了聯合創始人王翌(流利說 CEO)。

在此之前,我和 Ben、王翌素不相識,網友都談不上。Ben 之所以看到那條轉發,是因為他關注好友裏面,有一位正是我一款瀏覽器插件產品 – 微博急簡 的用戶。

有一顆創作的心 – 微博急簡

△ 使用「微博急簡」前後,微博主頁的對比

容我多說幾句,介紹一下微博急簡這款產品。2011 年左右,新浪微博的使用體驗,非常糟糕,逐步商業化帶來的各種廣告,讓原本不好的體驗,變得更加讓我無法容忍。很快,一個叫 stylish 的 Chrome 插件工具,在微博設計/技術圈子里流傳。用戶安裝 stylish 插件后,通過修改 CSS 來定製自己的微博體驗。同時,你還可以把 CSS 分享給其他用戶。

這太好玩了!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給自己訂製了一套極簡體驗的新浪微博。玩了幾天後,我決定做一個改善微博體驗的瀏覽器插件。為什麼要重新做一個插件呢?我認為,stylish 的使用門檻、操作成本都太高,僅僅是專業人士的玩具。我希望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鍵安裝瀏覽器插件,獲得舒服的微博體驗。因此,我給插件取名 – 微博急簡。看得出來,我是多麼急迫的想簡化微博的體驗。

兩周后,微博急簡就上線了。幾個版本后,體驗就趨於穩定。高峰的時候,有 10 萬左右的用戶使用,相關微博話題有 600 萬。有很多行業內的大咖成為我的用戶,像馮大輝、少楠、方軍等。獲得了很多用戶的好評,最讓我嘚瑟的是現任丁香園產品總監少楠的評價:用一個插件秒殺了新浪UED團隊。

通過微博急簡這個產品,我想分享以下幾點:

  • 設計師應該對體驗保持敏感度。不要被體驗糟糕的產品破壞了味蕾;
  • 如果有機會,就要試圖去改變它;
  • 出於興趣,單純的為自己做設計、創作。即使沒有金錢回報;

這三點,既是我的觀點,也是我的特質。正是因為這樣的特質,才遇到後面加入流利說的契機。

面對首次邀約

回到故事主線。

我發完那條微博后的 1 小時,王翌就給了我微博私信。老實說,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相隔 1 小時」的時間細節。王翌的行動力、執行力,對於人才的執着追求,着實讓我佩服。這不僅僅是對我,對流利說早期的員工,以及後面的核心員工,都是如此。

他的消息里,有三個關鍵詞:exciting、團隊成立 2 個月、移動教育。對於這條消息,我禮貌的回應,但內心其實是「呵呵」的。即使,我看到他 LinkedIn 主頁上 Google PM 的經歷,很亮眼。呵呵的原因是,這個公司太早期了,才兩個月。2013 年,移動教育是啥東西?而且,創始人還這麼不務實,動不動就標榜是一個 exciting 的機會。

雖然,王翌後續一直聯繫我,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狀態。期間,我短暫的加入了一個朋友的創業公司。2013 年 1 月底,春節前的幾天,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流利說 App 即將上架,想約我再聊一聊。於是,我們約在文二西路白鴉(有贊創始人)的貝塔咖啡。

△ 貝塔咖啡館

那天晚上,王翌給我展示了流利說最早的 App,程序其實還不太穩定。但他仍舊極具信心的表達了對於語音互動的看好,以及發出盛情邀請。我對這個 App 的產品與交互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但對於王翌的第一印象卻是複雜的,既覺得這人有激情、有想法,同時又覺得不太靠得住,誇誇其談,他太會說了。 我留下一句「我先玩玩你們的 App 吧」,隨即就回徐州老家過年了。

跨越用戶體驗

看產品的用戶價值及商業價值

在徐州鄉下老家過年,閑着無事,我玩起了流利說 App。其實呢,我是一個英語 #持續學習# 愛好者(這是個尷尬的貶義詞),大學畢業后也一直堅持在看英文文章、讀英文聖經。很快,我喜歡上流利說這個 App。雖然,這個 App 的交互、視覺體驗,是非常簡陋、粗放的,但這個 App 兩個核心體驗,讓我驚艷欣賞之餘,能隱約感覺到其巨大的商業前景。我的商業判斷很簡單,獨特、優秀、有實際應用場景的用戶價值,對應等量的商業價值。

那麼,我欣賞哪兩個核心體驗呢?

第一個,針對用戶口語水平的紅綠打分。

在 2013 年左右,我體驗 App 眾多(還制定了每周體驗 App 的計劃),但從未見過一個產品能夠把用戶英語水平、口語相關問題以分數、水平優劣這樣視覺化的形式呈現給用戶。線上沒有見過相關產品,線下學校的老師,也極少有這個能力;

第二個,是人與手機的互動對話體驗。

因為我剛好是英語愛好者,在我的觀察以及印象里,中國人學完英語后,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說英語」的機會。學完英語,就成了啞巴英語。而人機互動的對話,創造了「說英語」的場景。這非常厲害!

App 玩了幾天後,就實在不能容忍體驗問題了。一方面是閑得慌,另一方面,手癢得很。就像當時無法忍受微博體驗一樣,我又開始按着自己的喜好,重新設計流利說 App。

再一次,因興趣與熱情去設計

在家人們包餃子準備過年的時間,我完成了流利說 App 的 Redesign,設計了一套極簡的體驗。交互方面,盡可能減少從打開 App 到 完成一個口語練習 的層級,讓我(用戶)以最短路徑開始學習;視覺上面,更合理的布局、精簡化頁面元素、數據可視化的呈現。這是一個符合我的審美以及個人使用喜好的設計。(雖然自己爽到了,但一年後,慢慢嘗到這種「過於自我,忽略大眾用戶使用認知」的設計帶來的苦果。以後會再聊這個點)

說到極簡設計,不得不提及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 App: Clear,一個目前仍舊安裝在我 iPhone 里的 App。這個 App 的幾個體驗關鍵詞:極簡、扁平化、功能性色彩、手勢操作。對這個 App 愛的無以復加,以至於影響了我好些產品的設計,包括微博急簡。

△ Clear 的界面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esign.

春節后,我主動聯繫了王翌,說「想給你們的 App 提點反饋意見」。他說,好。我挑了一家文二路常去的一個小餐館。他帶了所有的團隊夥伴:Ben, Cloud, Jeffary。寒暄及飯後,我說,我給你們看點東西。於是,打開我的 iPhone 相冊,一張一張的翻看設計稿。(每一次我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內心都是非常激動的)

△ 這家餐廳真的蠻有特色,但後來店面被拆遷了。

每介紹一張 UI,講解我的設計思路的時候,他們幾個都發出 WOW 的讚歎回應。以至於,Cloud,流利說第一位 iOS 工程師,多年的合作夥伴,當場說「這個設計,我願意去實現它」。簡直是業內工程師與設計師惺惺相惜的高光時刻。Cloud 的這段話,是後來王翌告訴我的,我當時其實不記得 Cloud 說了這個。

△ 我為流利說做的第一個設計

幾年後,王翌在某次員工會議提起這段事,他說,之前,很多朋友給他提了很多反饋和建議,但只有 Diff 是通過「做出來」的方式給反饋,這讓他很驚訝。

不謙虛的說,對於設計,我是有熱愛與追求的。很自然,在後來流利說招聘設計師過程中,我非常看重設計師對於專業的熱愛。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業餘有創作嗎?(你有 free style 嗎?)我欣賞那些主動為喜愛的產品去做 redesign 的設計師。

不着急,先交個朋友,互相觀察

那一次交流后,我和對王翌以及團隊,有了更多了解。這個時候,我依然沒有接受加入團隊的邀請,我想再看看。於是,我說「先幫你們做點設計吧」。就這樣,開始了兩個多月更深入的接觸。

△ 當時,就是在這個民房工作

這是一張關於流利說早期介紹的經典照片,出自我手。辦公室在杭州文二路恩濟花園的一個複式民宅里。一樓大客廳作為辦公室,以及碼農們晾褲子的空間,二樓是卧室。

那兩個月期間,工作日下班后,以及周六,我會去這個辦公室,和團隊溝通產品與設計。通過實際的工作接觸,以及近距離的觀察,讓我覺得這個團隊,和我的風格是配搭的:產品人、產品思路能聊到一起去、相同的話語體系、有執行力,能往前推動事情、都用 Mac。當然,我也接觸了一些新奇概念,比如:用 Trello 管理項目與任務、使用 Google Doc 寫文檔、使用牙線(這個是被 Ben 影響的)。那段時間,有趣的事情,還有一些:Cloud 還樂於扯着嗓子說英語測試 App、Ben 會定時的在辦公室一個角落旁若無人的跳操運動、團隊一起去社區食堂吃飯,等等。

寫到這個部分,關於「加入一個公司,或者說,加入一個創業公司」,我想分享的經驗是:

  • 不要衝動。一般,公司創始人,都能說會道,一不小心,就被忽悠進去了;
  • 你需要做一些功課。功課一:體驗產品。問問自己,這是你喜歡的產品嗎?
  • 功課二:和團隊關鍵成員交流。這些人是你喜歡的嗎?他們喜歡你嗎?(他們願意幫你實現設計想法嗎?)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兼職和他們工作一段時間,近距離觀看、確認。
  • 如果你喜歡、認可、看好產品、團隊,那麼,一些外在的條件,可以大膽的忽略,比如:產品看起來很醜、公司官網慘不忍睹、辦公室條件很差等等;
  • 設計,也可以是一種投資方式。需要具備一些眼光與判斷力;

△ 流利說近期的辦公室

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

有了這樣近距離的合作之後,彼此的了解加深。這時候,也就是 2013 年 4 月份左右,王翌再次找我聊加入團隊的事,對彼此來說,都顯得非常的自然。面對這個「用設計去投資」的機會,我有一些現實問題需要考慮:一,流利說五月份要從杭州搬到上海,但我已經在杭州生活了七年,雖然沒有買房,但人際圈子、朋友,都在杭州,自己也比較喜歡杭州。而且,女兒當時已經 3 歲了,到了學前階段,需要更穩定的生活;二,流利說當時天使輪還未到賬,我只能幾乎半薪加入。創業這個事情,最終能不能成,完全未知。這些,是我需要承擔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說實話,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不容易的。我和夫人有過很多溝通,她表示完全的支持我,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與支持。這期間,我們家庭也有過很多禱告。雖然,我並沒有通過禱告求得一個確定感,我只是到了時間就做決定,但做決定的時候,內心是很平靜、自然的。而現在,我回顧當初的決定,不能否認的,那是上帝的帶領。正如我回顧過去,不能否認 2006 年離開長沙只身前往杭州也是上帝帶領一樣。感謝上帝。

深入思考後,就乾脆點。

利益談清楚,上船。

△ 杭州文二路恩濟花園門口

關於這些考慮,以及加盟的條件,前前後后我和王翌有過三四次交流。最後,在恩濟花園門口的水池邊,對於這些,我們達成基本共識。2013 年 4 月 5 日,經過一些深入思考,我寫了一封「關於加入流利說」的郵件給王翌,裏面講述了對於這個決定的思考、期望,以及簡要的陳述期權的相關協議。這封郵件,對我是一個思路的整理,很多事情,只有寫下來,才能讓我安靜與安心;對於我和王翌之間,這封郵件是一個書面的君子協定。雖然沒有太多細節,點到即止,但不能沒有。

現在再次回顧郵件內容,我可以問心無愧的說,我完成了郵件中對自己的期望,或者說,達成了對王翌的承諾。而王翌,或者說流利說,也遵守了這份承諾,給了我充分發揮的空間、滿滿的工作成就感,以及相應的財務回報(相比而言,業內的某些公司,就非常缺乏契約精神,非常不道德)

郵件發出,我收到王翌的確認郵件以及他的回應,就這樣,我上船了。從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一次接觸,到 2013 年 4 月 5 日確定合作關係,差不多 5 個月時間。隨後,我打包一切,一家三口從杭州搬家到上海。

△ 左邊是杭州,右邊是上海

這個部分,我想分享幾點:

  • 選擇方向或者機會,權衡利益之外,你對事情本身的熱愛&認可,不能忽視,需要有一點理想主義(不要太現實);
  • 面對艱難決定時,可以試試羅列所有考慮因素,優先級排序,抓大放小;
  • 若經過深入思考,與家人、值得信賴的朋友/導師深入溝通,那麼,做決定需要衝動一點!過分的思考,會讓人變得優柔寡斷;
  • 你的收益,是與你承擔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成正比。如果遇到好的機會,需要有點冒險精神;
  • 如果談到了股份或者期權,加入之前,一定需要有相關協議,或者書面約定:期權或股份的百分比(不是只是數量)、成熟方式、退出機制等等。越細緻越好,這個務必不要顧及所謂的面子;

期權相關,可以參考這篇提到的要點:
https://mp.weixin.qq.com/s/k4QEGdI4TT925N4NYtjJLA

三個月後,2013 年 8 月 23 日,我們獲得了 100 萬用戶的喜愛。果真,如同財富一樣,第一個 100 萬,是最讓人興奮與記憶深刻的。(嘿嘿,最後一個零,是我 )

過段時間,我想再寫幾篇關於在流利說的故事:早期的設計招聘、產品設計文化、設計團隊管理、流利說有趣的人,等等。

再聊一些近段的想法吧。1 年的時間,過得好快。原本,我是希望休息 1 年的。後來才發現,休息這個事情,是需要信心的,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因為,雖然工作壓力暫時沒了,身體上放鬆了,但心裏,其實沒有放鬆。用一位好友的話說,就是忙些七七八八的事。

雖然,在休息這件事上,我已經失敗了。但在折騰、嘗試、焦慮、興趣/熱情/能力驗證之後,最近的一段時間,我找到一些感覺了,我找到興趣、價值、成就感兼具的三個主題方向:

1. 設計

不管是策略方面,還是實際執行方面,都讓我很享受。雖然,很多人都要從設計轉行,「升級」做PM,跳圈去做生意,等等。但這段時間,通過手頭的幾個設計案子,我越發覺得,對於我來說,設計要做好,空間還大得很。而且,優秀的設計,一定有商業空間;

2. 幫助他人成長(不局限於設計師)

能幫助到人,給後面的同路人一點亮光,看到人的成長,着實是讓我感到滿足的事。不管是線下線上的培訓課程或者分享,還是實際加入一個公司去帶領設計團隊,都是可以考慮的形式;

3. 我個人的成長

最近看了、聽了很多同行、高手、前輩的經歷或分享,自感差距很大,成長空間很大,我的成長方向有兩個:設計、 leadership 。

除了看到這三個主題方向,我還嘗試,將這三點,看得更長期一點。看事情長遠一點的好處是,焦慮少了很多,慢一點,天其實不會塌下來。看長期一點,也會自然忽略所謂中年的年齡限制(我 83 年,今年 37 歲)。

和一位設計師朋友聊天,提到所謂的「年紀大了會怎麼怎麼樣」,他反過來問我,多大年紀,算年紀大?

是啊!我相信,年歲增長帶來的見識、積累、判斷力、人格成熟度及影響力,在行業里,職場里,不會也不應該斷崖式的憑空消失。相反,這些積累,一定會在合適的平台,充分的發揮、釋放出來,一定是這樣。儘管,這仍然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但至少,我目前是有信心,會遇到這樣的機會。正如,7 年前遇到流利說一樣。

可以加我微信諮詢設計相關問題: diffwang (暗號:zoom)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SeeFromAfar」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開戶_前英語流利說設計總監:從民房到納斯達克的理想主義設計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