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主動去思考其背後的邏輯。
問題一
iOS 13.3 版本的 iMessage 功能原版與新版對比,好在哪裡?為什麼這麼改?
這次 iOS 13.3 的更新點,有一處是對 iMessage 做了優化,這是蘋果中國團隊一直在着手解決的問題,在 iOS 13.3 上,具體的變化是把信息分為:
- 所有信息;
- 已知聯繫人(與通訊錄聯繫人或曾回復過發件人的對話);
- 不在通訊錄;
- 過濾信息。
1. 解決歧義
原版的分段控件,显示的是「聯繫人與普通短信」和「不在通訊錄」。
仔細觀察的人就會發現,原版的「聯繫人與普通短信」所包含的信息,其實都不是已知聯繫人的信息,比如 95595 的通知信息,它本身不在通訊錄里,所以按照原版的邏輯,它應該出現在右邊的「不在通訊錄」里。
但是,它還是在左邊的「聯繫人與普通短信」里。而出現在「不在通訊錄」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
所以這裏存在一個歧義,就是「不在通訊錄」應該改為「垃圾信息」或「過濾信息」,而「聯繫人與普通短信」應該改為「所有信息」。
於是,新版應該是「所有信息」和「過濾信息」。接着,再從所有信息里區分成「已知聯繫人」與「未知聯繫人」,那麼這個短信內容就分成了四個模塊,分別是:
- 所有信息;
- 已知聯繫人信息;
- 未知聯繫人信息;
- 過濾信息。
這樣一來,分段控件就滿足不了四類信息的呈現目的,於是用列表就會更直觀。
2. 功能解讀
用戶陌生短信多,對用戶干擾大。
通過「聯繫人是否在通訊錄中」來區分短信類型可以有效管理陌生短信。
完全陌生:服務登錄和身份認證的短信來源往往不在通訊錄中;不完全陌生:在通訊錄中的聯繫人和已回復短信的信息來源是熟悉的。
區別兩者的好處是讓用戶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
- 保留:不完全陌生的信息來源會保留;
- 刪除:陌生的信息來源會刪除(或查看后刪除,如驗證碼);
- 已讀:在「所有信息/不在通訊錄」中瀏覽短信;
明確操作更有助於對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優化存儲空間。
總結:
- 整合簡化,滿足大部分用戶直接查看所有信息的需求;
- 細化分類,自配置功能,滿足部分用戶分類處理信息的需求。新的形式只是採用「隱藏」的簡化手段承載了額外的分類功能。
結論:提升用戶使用效率。
問題二
同是支付功能,為什麼微信把收付款統一放在一起,且收款需要多一步操作,而支付寶把收款和付款分開放在首頁?
功能點在產品中的層級處理,往往是由產品本身的定位決定的。
大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原則,拿兩個不同類產品做功能對比是沒有意義的。
微信是社交平台,支付寶是超級工具,它們的定位不同,討論說為什麼這個是這樣,而那個不是這樣會顯得很片面。
但為了解答這個同學的問題,我還是簡單聊下。
收付款功能,對支付寶這個超級工具來說,是最高層級的功能,但是對微信來說並不是(雖然微信支付很棒,但是在微信的產品設計中還是以社交為主)。
另外,這兩款產品,熟人之間可以用紅包或轉賬完成交易,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得先把前提定為陌生人交易。
平時出去買東西,更多是掃商家打印出來的二維碼付款,或給商家掃客戶的二維碼付款。
在商家場景,客戶用收款的情況是很少的,除非出現支付錯誤,客戶付多了。於是商家需要還錢,除了可以讓商家操作全部退款,讓客戶重新支付之外;還能通過客戶的收款碼,把客戶多付的錢,打給客戶。
但是這樣的場景很少,自然掃一掃和付款碼的優先級,會比收款碼要高(更不要說掃一掃是天然高優先級功能了)。
而對於支付寶來說,分開呈現可以理解,畢竟產品本身就是支付類工具的定位。而對於微信來說,在「+」裏面再放置一個收款碼,或者在「我的」里再拆分一個位置出來給收款碼,用於陌生人之間的轉賬交易,顯得有些多餘,畢竟使用場景太少。
以至於兩個都放出來對於社交產品微信來說沒有必要,對於支付工具支付寶來講,也需要將付款放置在收款之前。
重點。
其中還有個核心點是,微信的「收付款」不僅僅指的是收款碼和付款碼,它們還包括了讚賞碼、群收款、面對面紅包、向銀行卡或手機號轉賬。
所以對於微信來說,收付款不是一個簡單的收付款,而是在定義上,只要跟「收付款」有關的功能的入口。如果你現在方便,再看下它們的排列順序。
所以,這個功能就不好拆分,一拆分,就不是兩個二維碼的事情了,而是 6 個子功能的問題。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為什麼兩個不同產品的功能,不能簡單用來對比的原因。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它們的差異會很大。
問題三
同樣是即時通訊產品。微信與 QQ 的底部輸入欄為何不同?
在聊天頁的底部欄雙方的功能承載數量不同:QQ 一共放置了 19 個功能,而微信放了 12 個,其中雙方相重合的功能點共 10 個。
兩者前 4 個功能基本一致:語音輸入、圖片、拍攝、表情包。QQ 將「紅包」放置在第 5 位,微信則是將「語音通話」放置在第 5 位。
如果 QQ 像微信一樣的底部欄設計會導致「更多」中需要放置 17 個功能點,按照現有排布方式會變成 3 頁滑動(8+8+1)最後一個功能層級更深,使用率會更低。
總的來說,兩者的功能排布所造成的差異可以是以下 3 點。
1. 產品定位
作為熟人社交的微信,與對方溝通的過程中比較注重溝通的效率和專註度,他們的對話往往是有明確主題和目標,希望創造高效冷靜的對話環境。
QQ「每一天樂·在·溝·通」,在強調溝通的同時還突出了「樂」的重要性。
2. 用戶群體
微信面向用戶,特別中老年人用戶,學習成本不能過高,所以在對話時不宜有太多內容,一是容易讓用戶困擾,二是容易誤觸。因此需要調性更穩,且懂得克制。
QQ 用戶群體較年輕,而且社交群體多樣化,因此發表情圖片,語音功能變聲,相機濾鏡表情,紅包有不同功能增加溝通時的互動性,同理動態頭像(框)以及聊天字體的多樣化都能使聊天內容更豐富,在滿足基礎的溝通交流上還要滿足年輕人對於新鮮事物的探索。
3. 功能靈活性
功能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看戰略與方向的,比如 QQ 如果要推紅包,就會把紅包位置提前。所以 QQ 這樣的底部功能在變化上更符合年輕化的氣質。
總結:產品的定位和使用人群不同,在功能的表達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QQ 功能更多的是「放」,直接展示功能吸引用戶使用,而微信更懂得「收」,弱化次級功能,強化主要功能。
強化主要功能,弱化次要功能,也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式。
延展閱讀:
微信新版發布,這 7 個設計細節做得太棒了!
最近「微信」iOS 端上線了 7.0.5 最新版本,本次的更新都是小細節,卻處處藏着驚喜。
問題四
有兩種七日簽到的機制,一個是連續簽到,比如百度網盤。另一種是按自然周來算,比如掌上生活。作為 7 日簽到功能,分別用這兩種显示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簽到功能是通過虛擬或實際的獎勵,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增強用戶粘性、提升登錄註冊轉化率等等。
7 天連續簽到。
連續簽到的目的是,通過獎品價值遞增,調動用戶連續登錄的积極性,提升產品日活情況。
這裏的關鍵點有兩個,一個是天數,一個是連續的。
7 天對比 1 個月,在時長上能被用戶更好接受,雖然最終獎勵不同,但积極性來說前者會更好,畢竟更容易完成。除非,最終獎品是超出預期的。
連續的話,譬如用戶忘了或有一天不想簽了,那第二天進來又成了第一天簽到,於是索性就再也不參与了。
所以這類工具產品通常會把最終獎勵設計得比較誘人,連續簽到天數也設定得少一些,以此來提升用戶粘性。
自然周簽到。
自然周簽到的好處是,即使有一天忘了簽到,也不影響後面幾天,且更便於系統發放獎品。
比如周一用戶忘了簽到,周二再來,還是可以對周一做簽到操作,只是周一的簽到獎品拿不到了而已。不過有的產品能通過補簽卡來解決這一問題。
另外,用戶每天來簽到,看到的都是系統設置的當天發放的獎品,比如周二來簽到的都是送聖誕帽,這樣管理員可以根據預算情況、節假日、熱點新聞等因素,來實時設置每日獎品的類型,與被領取的獎品數量,對運營工作來說會更靈活。
而像 7 天連續簽到那樣,每個人簽到的天數都是不一樣的,那麼獎勵也就不好評估。以至於連續簽到獎勵大多是積分等獎品。
問題五
排行中展示數據的動態變化有什麼作用?(新熱點、趨勢)
- 用戶:增強用戶對部分數據的活躍度感知,幫助用戶篩選決策信息。
- 產品:展示數據的熱度指標,可以渲染烘托參与氣氛,增加信息的真實性,吸引用戶查看,起到導流的作用;引導用戶查看排行中頭部數據外的其他數據,對高熱度內容產生興趣,起到分流作用。
- 問題:為什麼淘寶熱榜中展示了趨勢信息,但是微博實時熱搜榜卻沒有?
更換頻率差異。
微博實時熱搜榜更新快,只需要根據排行就可以清晰了解信息熱度,趨勢的显示意義小;而淘寶熱榜更新相對較慢,為了引導消費,所以提供了趨勢指標幫助用戶決策,上漲的趨勢會起到「大家都在買」的心理暗示作用,刺激消費者點進去看看。
產品特異性。
用戶對話題排行敏感,有明顯下降趨勢的圖標,對控制輿情不利;對於淘寶熱榜,商家和用戶都需要知道更準確的搜索傾向,即上升下降趨勢,了解商品熱度。
謝謝閱讀,喜歡的話點個贊吧~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獃獃U理」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平台官網_QQ和微信的輸入欄為什麼不一樣?來看這篇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