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老東家的故事。一次產品迭代會上,老闆在台上講到打算重構 C 端產品框架,想重整標籤欄的標籤設定。可在講到這一部分的時候卡殼了,遲遲說不出「標籤欄」這個控件名,氣氛有些尷尬。這時一名產品經理說道:底部導航欄!會議得以繼續。
不全錯,這麼說也算能理解。控件在界面底部,能引導用戶切換頁面。但如果標籤欄把導航欄的名字佔了……那原本的導航欄應該叫什麼呢?頂部標題欄?那導航欄里的內容控件又應該叫什麼?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的按鈕?
超詳細解讀:UI導航設計不僅僅指的是導航欄
編者按:其實網頁或者App中的導航(Navigation)這個概念遠不止我們熟悉的導航欄,而是一個更加廣的交互概念:引導用戶和產品進行有效的交互,實現用戶的目標。本文將詳細地介紹界面的導…
閱讀文章 >>
接地氣的名稱讓我們一聽就懂,直到有一天你打算跳槽,你拿着自己的作品到下家面試,設計總監幾個術語啪啪把你問得不知所云。這些「死控件」、「死欄目」在頁面上不可或缺,在設計每一個頁面時你以為對它們早已了如指掌,偏偏在關鍵時刻,它們卻六親不認了。
「我又不走形式主義,為什麼一定要說專用名詞呢?接地氣的名稱不是挺好嗎,溝通高效。」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名詞和概念都混淆不清,有沒有花功夫在 UI 設計領域進行深度專研也就一目瞭然了,還何以談論如何將它們運用自如呢?
這樣的經歷,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是時候做一些知識內容沉澱與分享了,不能讓更多的人走我踩過的坑。第一期我們便來講一講導航欄。
導航欄究竟在哪裡
導航欄 Navigation Bar,也簡稱為 Navbar。一定會有不少剛入門的 UI 新人,在諸多的 Bar 控件中,難以區分它所指代的區域。
在 iOS 上,導航欄是指显示在應用程序頂部,位於狀態欄下方的容器區域,層級應高於當前頁面內容。
在安卓上,Google 公司在 Material Design 中也賦予了它同樣的定義,但是卻給了它另一個名稱,頂部應用欄(Top App Bar)。
△ iOS與安卓的規範與命名區別
請務必要記住:導航欄是用於構架當前屏幕的內容,闡述當前屏幕的狀態,並且起到連接父子級頁面層次結構的作用。所以回到開頭的小故事,為什麼標籤欄不能叫做底部導航,因為標籤欄是構架了多個屏幕之間平級頁面的內容切換,和「導航」的定義沒有關係。
規範里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vs 實際項目我們該怎麼做
一個基本的導航欄容器一般承載的信息可能會有:標題、導航按鈕、內容控件按鈕、其他控件(比如搜索欄、分頁標籤或分頁控件等),千萬別忘了還有分割線。(比如微信的導航欄)
1. 導航欄標題
時間倒退回 2017 年以前,這時候的移動端規範下的導航欄還是循規蹈矩的,樣式單一。但隨着 iPhone X 等一系列全面屏手機相繼問世后,移動設備在屏幕高度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展,界面設計在一屏內的發揮空間也隨之增加。iOS11 發布后,大標題導航欄設計風格興起,隨後被引入平台規範。
於是現在 iOS 與 Material Design 在導航欄上也都定義了兩種導航欄標題規範,常規標題與大標題。
常規標題是指在高度為 88px(iOS@2x下)的導航容器中,居中放置一個當前頁面的標題。標題字號一般為 34px-38px(34px 為 iOS 標準規範,但實際項目中可以盡量在不小於 34px 標準的情況下根據設計需求確定)。
△ 常規導航不同標題字號的案例及視覺效果
大標題是將導航欄高增加到 192px(iOS@2x),保留高度為 88px 的導航容器來承載內容控件按鈕,將標題下墜居左。iOS 的標準規範定義大標題的字號為 68px。但由於英文有大小寫區分,在視覺上有一定的層次表現,而中文因為缺少一定的層次結構,並且相同字號的中文視覺大小大於英文,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進行大標題設計時,會適當縮小,一般為 56px-64px 居多。
△ 大標題不同標題字號的案例及視覺效果
大標題導航欄的優點毋庸置疑,頁面留白更多,呼吸感更強,大氣現代、格調更高,因為頁面標題巨大,能夠幫助用戶快速確認當前所處位置。採用統一的大標題,讓頁面布局風格快速統一。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因為增加了導航欄的高度,導致屏幕利用率降低,一些通過廣告變現或更加註重一屏內內容呈現的應用便中和了常規導航與大標題導航的優缺點,進行了風格改進。
△ 改進的大標題案例
那我們如何在常規標題和大標題之間抉擇呢?這可不單單是設計風格的問題,還受產品定位與功能的影響。蘋果的設計師在 Apple Music 中實驗並驗證了一條結論——在內容非常豐富、層級結構較深的產品當中,大標題能夠幫用戶快速確認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理解的適合使用大標題風格的產品一定是:突出內容呈現而不是功能繁瑣的;產品定位更偏向於現代或文藝藝術的;需要快速統一界面風格的。而層級結構需不需要很深,這並不一定,我反而覺得功能越單一、產品體量級越輕的應用,越適合大標題。
所以如此看來,國內使用大標題成功的案例就為數不多了,這可能與中文字體還有國內 app 產品功能都比較繁瑣的原因有關,真正做到了使用大標題快速幫助用戶確認自己位置,並且結合了產品特性與風格的,我認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移動端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棒。
2. 導航按鈕及內容控件按鈕
iOS 規定導航按鈕位置僅能用於放置返回按鈕,可以添加一個層級的麵包屑,幫助用戶有效地明確當前頁面層級;Material Design 中,不僅可以放置返回按鈕,還另有作用,菜單圖標-用於打開導航抽屜或者關閉圖標-關閉工具欄。
△ iOS與安卓的導航按鈕區域區別
這一點與 iOS 的定義有着天壤之別,iOS 非常明確地賦予了工具欄的定義,並且將導航欄和工具欄(Toolbars)徹底地分離開,典型案例就是 Safari。
△ iOS明確地將導航欄與工具欄分離開
在內容控件上 iOS 與 Material Design 也大相徑庭,Material Design 不去限制你的內容控件多少,因為它提供了溢出菜單,並可以根據屏寬的變化,自適應釋出和收納溢出菜單中的控件。
而 iOS 則規定我們,要給內容控件按鈕足夠多的空間,必要的時候,隱藏導航欄標題也未嘗不可。
那麼真實的項目中,我們往往為了快速落地,會存在一稿適配雙平台的情況。這時候我們應該遵從哪一個平台的規範呢?答案是:許多大廠的做法已經向我們驗證,規範不分家。
在 iOS 諸多的應用中溢出菜單早已普及,儘管這是 Material Design 提出的設計理念。
△ Material Design的溢出菜單也被運用在iOS端
雖然國內遵從 Material Design 進行 Android 應用設計的情況相對較少,但它提供的設計理念與方案卻並不局限在安卓平台。
3. 分割線
分割線只是一種體現形式,我想要表達的是,別忘記區分導航欄與內容界面的視覺層級關係。Matetial Design 提醒我們,頂部應用欄可以與內容位於同一高度,但滾動時,請增加導航欄的視覺高度,讓內容在其後方滾動。而 iOS 則默認採用了背景模糊的方式區分了導航欄與內容區域的層級關係。
△ 區分導航欄與內容區域的層級關係
缺少視覺分割會讓用戶分不清導航欄與內容界面,它們看起來會更像一個平級。對用戶視覺區分內容主次其實是極不友好的。
4. 其他控件
關於其他控件,iOS 只在規範中提及到了分頁控件。蘋果設計師考慮到部分場景在當前頁面中還存在信息層級結構劃分,此時建議可以在導航欄中使用分段控件。
但國內的應用程序早已將導航欄容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基於導航欄層級始終高於內容區域的特性,我們通常可以將分段控件、分頁標籤、搜索欄等等用戶可能隨時使用的工具放在導航欄中。
△ 導航欄通常會承載的其他控件
總結
導航欄是幾乎每一個界面都必定存在的控件,正因為無法輕易刪減,逃不掉就必須用好它,不然很容易淪為頁面的減分項。
設計好導航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工作,表現的方式、承載的按鈕與組件、滾屏時的組合操作還能給用戶帶來極大的體驗增益。
這一期我只從平台規範入手,了解了導航欄基本的使用方式,下一期我們再進階探索一下,有哪些不錯的應用,在導航欄上做出了不錯的表現吧。
導航欄 Symbol 組件庫,下方鏈接請自取: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1t1c3dcmSQQr08WMBdNAhQ 提取碼:242t
備用鏈接:https://share.weiyun.com/5dZztnq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UCD耍家」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平台_用一篇深度好文,幫你完全掌握導航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