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5平台網址_同一個按鈕設計,為什麼網易雲音樂和 Apple Music 大相徑庭?

各位好,我是獃獃,今天這篇文章,是「交互問答」專欄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於讀者提的問題。

這些文章原本可以合成一本或幾本書,但是我覺得這些內容只是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思考輸出的成果,並不適合成書,反而編輯成文章免費供讀者閱讀會更好。

問題背景

在音樂播放軟件中,國內的 App 和國外的 App 在播放控件的「後退/上一首」操作上有比較顯著的差異。在國內,絕大部分的產品點擊「後退/上一首」按鈕即返回歌單中的上一首歌曲,例如網易雲音樂(下圖一);而在國外的產品中,點擊「後退/上一首」按鈕即從頭播放當前歌曲,再點擊一次才會回到上一首,例如 Apple Music,Spotify(下圖二、三)。

問題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該功能的設計差異?

問題分析

1. 歷史原因

從一些古早的圖形界面中可以發現,設計師通常會把界面以模擬現實世界物品的方式設計出來,從而方便用戶感知程序和界面想表達的操作,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

而音樂、視頻播放軟件也是如此,媒體播放軟件通過模擬了磁帶播放器與光盤播放器的「上一首」,「快退」,「快進」,「下一首」來讓用戶對產品進行操作。這是媒體播放控件的開端。

而為什麼國外音樂類產品「上一首」的按鈕,點擊了卻是重新播放當前曲目呢?這個還得從磁帶的設計談起。當一個專輯被製作成磁帶時,每首歌的播放起點都會被標記,暫且稱其為錨點。這個錨點可以讓我們的磁帶播放器快速切換到上一個或者下一個定位歌曲位置,這樣就完成了對磁帶的切歌功能。所以當我們在播放當前曲目時,按下「上一首」,磁帶會返回到當前曲目的錨點,即一首歌的播放起點,這說明了為什麼按下「上一首」,卻又是重新播放該曲目的原因。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國外音樂產品按下「上一首」,會回到歌曲開頭然後重新播放了,這是由磁帶設計的歷史原因導致的。

所以我們通常需要快速按下兩次「上一首」按鈕,才會回到上一首歌曲。

經典的 Walkman:

2. 界面演化

磁帶播放器不但包括了「上一首」與「下一首」,也包含了「快進」和「快退」的功能。而在過去的實體設備中,使用「快進」和「快退」的功能(這裏指的是按單位的跳播,而非倍速播放)都會出現雜音或者畫面頻閃,體驗比較差。

而在今天,利用数字產品的進度條,我們已經能方便控制進度和快速調整歌曲到任意時間點了,所以「快進」和「快退」的功能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但像是播客類產品,為了其特定的應用場景,增加了「快退 15 秒」或「快進 30 秒」等設計,都是為了讓用戶更方便地進行快進快退操作,這裏就不展開講解了。

核心是,歌曲的操作按鍵逐漸被簡化。

就比如電飯煲或洗衣機這類產品,小時候用它們,按鍵非常複雜,通常真正用到的也就那幾個常用的按鍵。而現在的很多這類產品,都已經被簡化成幾個按鍵。目的是「不要讓用戶思考」。

以至於,少數按鍵,覆蓋了多數功能。但僅是幾個按鍵的問題,也會有操作頻率上的差異。

3. 操作頻率和場景

所以當所有複雜操作被合併成幾個按鍵后,國外用戶聽歌時,要重聽當前歌曲,除了通過進度條拖拽外,只需要點擊「上一首」按鈕即可;而國內用戶需要點擊「上一首」后,再點擊「下一首」才能重聽當前歌曲。

國外音樂產品保留了音樂設備的操作方式以匹配用戶習慣,而國內音樂產品直接過濾了這個操作行為。

那麼究竟哪個好呢?

其實,「上一首」和「下一首」在使用頻率上是有明顯差別的:「下一首」的操作頻率遠遠大於「上一首」。各位回想下是不是如此。

我們甚至可以從各個產品的私人 FM 功能看出這點(產品鼓勵用戶發掘新歌的功能) —— 直接取消了「上一首」按鈕,改用「愛心」替代。告訴用戶如果喜歡該首歌曲就收藏,繼續聽之後的歌曲。這對平台本身來說也是好事。

以至於,雖然「上一首」和「下一首」是同層級按鈕,但是成了兩個完全不同優先級的操作。

於是,從「重播」的角度來說,國外產品的功能擴展性更強,「上一首」按鈕被集合成多個結果,場景更細化;從「操作認知」的角度來說,國內產品的「上一首」更容易被理解。

因此,國外產品把一個「回放」功能和一個低頻的操作「上一首」進行合併,就顯得容易理解了。

4. 細節拓展

一個小細節,Apple Music 與 Spotify 有個小差異,就是切換歌曲的按鍵不同。

如圖:

Apple Music 的按鍵集成了三個功能:單擊上一首回聽當前歌曲;雙擊上一首回到上一首歌曲;長按上一首或下一首為快退或快進。而 Spotify 沒有第三類操作。以至於兩者在按鈕形式上也存在一絲差異。

由此可以看出,場景的重要性。對 Spotify 這類產品來說,長按快進的效率過低,且用戶真正去操作的幾率也不會太高,所以捨棄了。而對 Apple Music 這類產品來說,保留用戶的原始習慣,融合到新按鈕中,也是一種措施。保留功能場景的完整性。

關於 Spotify 更多設計案例:

設計的價值!為什麼Spotify 的付費率比Dropbox 高了667%?

在Spotify 7500 的月活躍用戶中,有 2000 萬左右是付費用戶。如果說 1% 是普遍的水準,然後 DropBox 4% 的轉化率是非常不錯的話,那Spotify 的26.6% 付費率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匪夷所思了。今天這…

閱讀文章 >>

結論

至於國內音樂類產品為什麼沒有這樣去處理,可能就是因為早期並沒有這塊意識,並直接做了上一首與下一首直接切換的設計形式。而且從文案角度理解,「上一首」確實就是上一首歌曲的意思。

比如,用戶想重聽一首歌,在這個場景上,肯定是在播放器已經切換到下一曲的時候才發現這首歌唱完了,這時候,國內產品只需要操作一次單擊就可以了。當然,聽一半就想重聽的場景也是有的。

所以這兩者沒有好壞之說,只能說是習慣與一致性驅動的結果。大家都這樣做,那我不這樣做反而不好。以至於形成國內外的細節差異。

不過這當中有一個難點,就是,很難說他們各自堅持自己的設計形式,是因為用戶習慣使然,還是因為「上一首」操作的點擊數據在支撐着各自的結論。或者,根本沒意識到?

不過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國外產品的文化影響因素和數據驅動設計的方法論是產品保留該設計的主要原因。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獃獃U理」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5平台網址_同一個按鈕設計,為什麼網易雲音樂和 Apple Music 大相徑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