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魯迅先生,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有的人會說是他的那些金句,有的人會覺得是他那兩撇鬍子,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學課本里,他那些文學作品,和文章後面的背誦全文,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殊不知,魯迅先生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創作一本書,主筆是他,插畫是他,封面設計是他,裝幀也是他,樣樣精通,所以如果只是說他是文學家,那這個定位稍微有些片面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魯迅先生的那些設計作品。
魯迅 1881 年出生在浙江紹興,爺爺爸爸都是文人,父親是秀才,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入獄,出獄之後終日飲酒,導致患病,當時魯迅也只是十多歲的少年,在三味書屋學習,但是作為長子,他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那之後他每天都要跑當鋪藥鋪去給父親抓藥,據魯迅先生後來回憶來看,當時他在當鋪受的侮蔑是讓他刻骨銘心的,父親去世之後,他便離開了故鄉。
魯迅先生念過的<三味書屋>他說:“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
在《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都有描述過魯迅先生兒時非常喜歡帶有繪圖的書籍,就是在這裏,魯迅先生埋下了藝術的種子。
之後他去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求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公費赴日本學習的機會,在日本,他讀了很多關於美學和文學方面的相關書籍,但他一直抱有學醫的夢想,希望學成歸來之後能救治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遇到戰爭也可以當軍醫,但是後來因為看了關於同胞被屠殺的照片,這成為了他棄醫從文的引子,魯迅先生開始自學德文和俄文,翻譯歐洲弱勢國家的文學著作,就這樣留學十年歸國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 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因為文學創作小有名氣之後,魯迅先生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然後在北京八道灣 11 號買了個院子,這個院子經常高朋滿座,一天魯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請來了當時是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蔡校長當時就向魯迅發出了去北大任教的邀請,做了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這時,他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這些工作極大提升魯迅對美學的理解,並且讓他對藝術的興趣也越發濃厚。
△ 八道灣11號
△ 魯迅和蔡元培
從魯迅先生的經歷來看,他對美學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並且在從小到大對於美學研究中也達到了很高的審美水準,所以魯迅創作的大部分文學書籍,都由他親自操刀設計,而他最出名的設計應該就是——北大校徽
△ 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
△ 瓦當
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簡潔的輪廓給人現代的感覺。「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着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並且它還像脊梁骨,藉此希望北京大學畢業生成為國家民主與進步的脊樑。
△ 改后的校徽
魯迅將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后立即就被採用,一直延續到 1949 年,后又因歷史原因長期棄用,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又重新使用。2007 年 6 月,北京大學發布《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標識,這一標識正是在魯迅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
1. 書籍設計
很多人稱魯迅是「中國書籍裝幀第一人」,我覺得這個稱號一點不為過,魯迅這一生設計的書籍有六十多本,大多是在書籍的字體設計方面,其中也包含一些繪圖,印刷工藝方面的設計,並且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有很多前衛新潮的思想,為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1923 年《吶喊》封面設計
其實魯迅先生對於書籍封面設計,大多數是在字體設計方面,在那個沒有 PS、AI 的年代,這些設計都是靠手繪出來的。
《吶喊》的封面,整體設計就像一個印章一樣,古樸、幹練,其餘畫面大面積留白,紅色代表血跡,黑色代表鬥爭,兩個顏色形成強烈的對比,「吶喊」兩個字被「鎖」在黑色的色塊里,其實也正印證了他這本小說集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大聲的吶喊驚起被密閉在「鐵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將至的民眾,呼喚大家齊心合力毀壞這「鐵屋子」,以爭取新的生命。
△ 1928 年《奔流》月刊封面
《奔流》月刊,魯迅先生在上海創辦並親自主編的第一份文學刊物,封面的字體也是由魯迅先生手寫設計的,如果放到現代的設計師身上,可能對「奔流」從字義上來設計的話,會設計出比較圓滑、流淌的感覺,而魯迅先生為什麼設計得這麼硬朗,橫平豎直呢?其實這也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奔流》當時刊載的一些文章作為出發點,這個刊物意在介紹一些真正的革命文藝理論和作品,把那些犯幼稚病的青年稍稍糾正一點。所以,可想而知,為什麼字體會那麼「堅硬」了。
△ 《藝術論》
這是魯迅先生翻譯出版的書籍,採用了現代藝術的簡約線條和色塊,頗有一些包豪斯的感覺,「藝術論」改造了繁體的「藝」字卻完全不影響識別。而文字設計為什麼採用雙層描線的字體呢?我猜應該是根據書中內容,也就是闡述了對於藝術與其它思想的關係,這兩層互融的概念,並且增強了文字的空間感,使文字在醒目的圖案下不失氣勢,同時填補了後方圖案的缺口。
△ 1983年《蕭伯納在上海》瞿秋白 「編」 魯迅封面設計
這本書籍雖然不是魯迅編寫,但是他參与寫了序言,而作者是他多年的好友,這本書是輯錄了戲劇學、文學家加蕭伯納夫婦訪問上海時候一些文章和評論。
書封設計採用的是在當時非常前衛的前貼報紙藝術,魯迅先生利用上海各家報紙對蕭伯納的頭條報道,拼接成了封面的背景,含蓄又自然地介紹了蕭伯納受到的熱烈追捧。這種重複的手法會給人很強的視覺印象。
△ 1930年《萌芽》月刊
這個字體設計就很有意思了,字體筆畫的粗細變化比較大,一邊粗一邊尖,「萌芽」上面的尖角,仔細觀察形狀上都有些差異,就像正在肆意生長的嫩芽一樣,沒有規矩,卻有頑強的生命力。整體來看質樸、簡約。「萌芽月刊」四個字佔據了封面的大部分空間顯得更加醒目。
△ 1934年《花邊文學》
這是魯迅的雜文集,收錄了六十一篇雜文。為什麼叫花邊文學呢?起因是,當時有一些「鍵盤俠」說魯迅的文章是「花邊文學」,嘲笑他只會寫當下社會中的新聞小事,魯迅就直接「借用」了他們給的「綽號」命名。因為這類短評,在報上登出來的時候往往圍繞一圈花邊以示重要,所以先生也用花邊來呼應主題。
△ 1925年《熱風》
這也是一本魯迅先生的雜文集,收錄雜文 41 篇,當時這些雜文創作背景是處於一個黑暗的時代,而封面的字體則採用一種手寫字的形式,懂字體設計的同學可能知道,這種手寫感會給人一種人情味和溫暖的屬性,我猜想魯迅先生想在那種刺骨的環境下,給人以「熱風」一般的暖流。
△ 1926年《華蓋集》
這也是一本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創作的三十一篇雜文。發現沒有,魯迅先生大多數的封面都是很樸素的,除了書名和作者,再看不到其他設計。
從《熱風》的手寫體到《華蓋集》的印刷體美術字,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字體的獨特見解。
△ 1932年《南腔北調集》
這也是一本雜文集,這個書名也是來自於攻擊他的人,說他的演講是南腔北調,魯迅先生就調皮地使用了這個名字,表明了自己不願隨波逐流,鄙薄無聊文人的立場,信手拈來的這個名字,詼諧幽默之中,也表明了對敵人的鄙視,將它命名為《南腔北調集》,是一種自嘲,更是對對方的嘲諷。
再來看封面設計,同樣手寫字的封面設計,這個手寫感和《熱風》就不同了,這個感覺文字更鬆弛一些,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魯迅先生的書法了
魯迅先生真的是全能,他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源於早年抄寫過很長時間的古碑,並熱衷於搜尋碑帖拓片,對書法、美術有着很高的鑒賞力。他的書法,古雅厚重,文人氣十足。所以他的書籍封面通常由他自己設計。
△ 1923年《歌謠紀念增刊》
這本書收錄了很多歌謠和關於歌謠的論文,雖然作者不是魯迅,但是封面是他設計的,底色為深藍色,表示月夜。幾縷淡淡的閑雲,一鈎斜月。左上角是沈尹默的手跡,寫的是一首兒歌《月亮光光》。右下角是魯迅的筆跡:「歌謠紀念增刊北大二十五周年研究所國學門歌謠研究會出版」。其實這不就是典型的對角線構圖嘛,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幽雅、靜謐的氣質。
△ 1929年《小彼得》
這本是一本童話書,是魯迅先生和他的愛人許廣平一起翻譯的,「小彼得」的字體設計也充滿了童趣。
△ 1936年《海燕》第一期
在 1936 年 1 月 20 日,《海燕》第一期面世,整個封面設計和之前不一樣了,是圖文的搭配,一下就能看出魯迅先生功力深厚,設計的目的就是美觀快速地傳遞信息,他在這個封面上就兼顧了很多設計規則,比如兩端對齊,為了避免出現太多留白和字號過大,先生的處理方式是用虛線連接,用紅線分割,穩中有序,封面上紅色的手寫體 “海燕” 特別顯眼。並且上線當日即告售罄,魯迅在日記中專門記載此事,尤為興奮。
△ 1922年《桃色的雲》
這是詩人愛羅先珂作的童話劇,通過孩子爛漫幻想反映了社會問題,是一部成人和孩子都可以讀的童話書。
看到這個封面設計,你是否會有疑問,中國的祥雲對應主題,覺得不像一個童話劇。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給大家埋的伏筆,為的就是激起讀者的好奇心。
魯迅先生一些手稿
魯迅先生在印刷時細緻地標註了空行和空格的位置,對於字號大小,可見先生在設計時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思路的。
△ 魯迅其他書籍設計作品
魯迅非常熱衷於收藏,不只是收藏書籍,還收藏很多藝術作品,版畫就是他的熱愛之一,據說魯迅收藏的版畫多達 2100 多幅,囊括了德國、比利時、英國及日本等名家佳作,被稱為「版畫界的收藏第一人」,對中國版畫界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魯迅先生還創辦過木刻講習班,培養了李樺、劉峴、黃新波、彥涵、力群、古元等一批優秀的青年木刻版畫家和木刻插圖家。他們以封面設計和插圖創作為主,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 魯迅先生收藏的版畫作品
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收集的版畫作品大多是反映人民生活狀態的,這也和魯迅先生的意識形態有很大關係。
魯迅先生多有錢?
《魯迅日記》里記錄了他差不多三年的收入和支出的賬,他一共掙了 12 萬大洋,這個錢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普通人平均一個月大概能掙十六七塊錢,魯迅先生一個月是掙兩三百塊錢,當時蔡元培聘請他做教育部的僉事,做僉事一個月工資就是兩百多大洋,後來又聘請他做大學院的院士,在大學院魯迅先生總共掙了一萬五千多大洋,他在北京最大一筆開銷就是買了八道灣的大宅子,也是我們開篇提到的,但是他大部分資產都用來購買收藏版畫作品還有金石篆刻等藝術品了。(ps:部分取自《曉說》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 《魯迅日記》手賬
△ 任命狀
除了文學、設計、繪畫、篆刻、醫學還會什麼?
魯迅先生練過柔道,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修鍊過,是第一批練習柔道的中國人之一,但他是否獲得了黑帶,這個就難考證了。所以說,你不光設計不及魯迅,你武還打不過周樹人。
俗話說「不想當醫生的作家不是好設計師」,魯迅先生無論在文學上還是美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只不過文學鋒芒太顯眼,設計師的身份反而被掩蓋了,但不得不說,在那個動蕩的時期,魯迅先生對於中國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現如今人們願意神話魯迅先生,甚至會拿一些非魯迅先生所言的句子去作為自己攻擊別人的「武器」,在此用魯迅先生說過的話來警醒大家:「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最後,如果大家對於魯迅先生作品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買個魯迅全集了解一下。
往期回顧:
“不上班”的書籍裝幀設計師:許晉維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自由設計師?來看知名書籍設計師許晉維的 4 點親歷經驗。(包括超多著名作品設計解析:《嫌疑犯X的獻身》、《我是貓》等)
閱讀文章 >>
歡迎關注研習設的微信公眾號:「Yanxishe2017」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註冊平台_民國第一平面設計師魯迅,LOGO、字體、版式無一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