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們要求沒有 PRD 不開工,於是產品經理問了我一個靈魂問題:如果他把 Demo、文案和邏輯都寫完了,還要交互設計師干什麼呢?
仔細想了想,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一份 PRD 包含哪些內容?
業務背景、數據目標、可行的實現邏輯、資源安排和排期。在實現邏輯中,涉及「人機交互」的部分,自然需要 demo 來幫助項目組理解整個過程。
頁面 demo 包含了什麼?
- 容器:頁面的布局草圖
- 跳轉:功能和頁面之間跳轉的邏輯
- 內容:文案/字段/素材的供給和展示規則
那麼交互設計師的工作是什麼?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基本上就是上面 demo 中所包含的那些。
本質上,我認為交互文檔是 PRD 的一部分,沒有任何問題。
參与過方案評審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前端還是服務端,他們的工作量和難度,要吐多少字段,要排布多少容器,的確要依賴頁面的 demo 來決定。
換個角度呢?
以上,是站在客觀視角看待這個問題。站回設計師的位置,很多人不這麼看。
交互設計師心中的「職業門檻」是什麼?我認為就三個方面:用戶思維、設計工具的掌握,以及一定的美感。
設計師認為產品經理的方案過於商業,沒有充分考慮用戶體驗;認為 demo 過於醜陋,沒有遵循基本的美學原則;認為 Excel 不能畫圖,效果不如 PS、Sketch。
拋開門檻高低談門檻難度都是耍流氓。以上三點中,用戶思維和美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設計工具則可以速成。
恰巧,用戶思維和基礎美感這兩個東西的積累,並沒有太強的職業指向性。用戶思維和共情能力掛鈎,很多技術同學的攝影、衣着水平完全不次於任何一個設計師,那麼剩下的,就是經驗上的一些差距了。
嗯,所以你應該能明白門檻這件事,有些觀點也不需要我說這麼透徹了。
那麼回到最初,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的矛盾在哪裡?是不是必須要有 demo 才能做設計?是不是必須要有交互設計師?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的專業性稂莠不齊
有的產品經理做啥啥不行,撕逼第一名。
他的用戶思維、美感、工具使用並不強(與設計師重疊的能力部分),更致命的是,業務分析、數據目標制定、資源安排的能力也不強(產品經理的獨佔性能力),導致跟他合作總是輸出大於輸入,白白增加了數倍的工作量。
這種情況下導致了兩個職位之間互相不信任,於是就寄託於「流程」。被坑怕了,所以要求必須xxx才能xxx,無非就是要你把獨佔性的事情做好,再來進行下一步。
同樣,由於運營、產品在用戶思維上相對短板,導致很多文案撰寫、推薦邏輯、界面規則需要交互設計師來定義。這構成了交互設計師絕大部分的工作。
至於你說設計師做不好自己的工作?那他就什麼也沒有了。這就引申了下面的問題。
職位能力的廣與深
說句設計師們不愛聽的,產品經理的能力範圍包括了交互設計師。普通交互工作,優秀的產品經理也能做。
只是在大公司,這種能力被劃分得特別細緻,才有了現在的分工。放在小公司,就是沒有交互設計師的。
廣度和深度,緣起於你花時間的多少。單論交互設計,產品經理要做更多其他的事情,自然沒有時間深挖了。而設計師做單點體驗,就必須要有深度。
因此,曾經沒有用戶思維、美感和工具使用能力的設計師是找不到工作的。
為什麼是曾經?因為只會這些的交互設計師接下來可能也找不到工作了。請看第三個問題。
對「設計價值」定義的矛盾
其他職能,運營、商務、產品經理、技術、測試,對設計師的期待是把稿子畫好看,邏輯畫正確。
一般的設計團隊也是這樣要求設計師的。
但是大公司則不同,因為他們代表了設計師進化的方向。他們會要求設計師具備「獨立價值」。
說人話,就是不甘於做產品經理的副手,不甘於做業務中的螺絲釘,不甘於業務成果自己分不到羹。所以他們要做更多的事,做其他崗位人做的事。
螺絲釘的事誰都不想花大力氣,價值大的事,誰都不願意讓出主動權。
所以就像標題所說,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在不遠的未來終有一逼要撕。未來在哪裡?在需求池逐漸被產品化、被耗盡的那一天。
總結
最後,上結論。
互相之間到底要不要,這是個微觀問題。本質上,產品方案和交互方案是沒辦法完全割裂的,也是沒有辦法完全分工去做的。
當一個產品經理能夠把問題分析得很透徹,把需要的東西全部準備好,甚至也能把 demo 畫得很完善。我覺得他就是不需要交互設計師。
同樣的,如果一個交互設計師同樣具備產品經理的能力,那他也不需要產品經理。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王鎮雷」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測速註冊_交互和產品經理,終有撕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