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個不斷否定以往的過程,相信這個觀點能獲得很多朋友的認同。但我們都明白,成長並不那麼簡單輕鬆,因為我們總是一不小心就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誤區,形成一個又一個錯誤的認知。
最近這幾年,每當我回顧過去的時候,常常為自己感到臉紅。因為我發現自己過去曾經陷入過很多誤區,形成過很多錯誤認知。這導致我在這些年的工作過程中錯過了許多提升自己的機會,也在與同事們的合作中犯了很多的錯誤,可能還給別人造成了一些困擾。
幸好隨着我管理經驗的增加,帶過的設計師也越來越多(全部加起來可能有百來個人),再加上我一年多時間的特殊轉崗經歷(一年 PMO 半年 HRBP),讓我獲得了跳出「屁股決定腦袋」這個怪圈的機會。我能夠徹底的站在非設計師的立場,來觀察我自己過去的問題,因此總結出了很多教訓。
後來我又回到了設計團隊,在和設計同事們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過去的誤區並不是我特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雖然每個設計師的背景和個性差別挺大,可大家總是或多或少地會陷入一些跟我相似的誤區。
看了我下面分享的內容,如果你發現自己並沒有陷入這些誤區,那非常值得高興。如果你不小心陷入了某一個,那麼希望我的建議能夠給你提供一點幫助。
做設計只追求美,把好看當做目的
據我的觀察,這個誤區的陷入率極高,甚至可以說幾乎每個設計師都有過這樣的階段,那就是做設計的時候只追求怎麼樣設計才是最美的,而忽略了設計的目的是給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體驗。
難道設計師對作品有美的追求是錯的嗎?不,完全沒錯,甚至可以說做出美的作品就是設計師的本分,錯就錯在追求的順序和方法上。
一個優秀的作品一定是美的,但「美」不是無根之木,也不是無源之水,「美」需要生存的土壤。它的土壤就是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體驗。當一個作品與業務需求不匹配的時候,當一個作品給用戶帶來的體驗很差的時候,追求美就會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同時這個誤區也導致了很多設計師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挫折、並遭遇反覆多次的修改。如果設計師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將公司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清晰有效的傳遞給用戶,併為用戶設計出良好的操作體驗和路徑,當有了這樣的前提,美就成了畫龍點睛的部分,優秀的作品才有機會誕生。
上面這些道理看起來通俗易懂,按理說實在沒必要用這麼多廢話去強調,但很多朋友可能沒意識到這裏面有一個極具隱蔽性的問題。那就是我這幾年和這麼多設計師合作下來,其實從未發現有哪個設計師會 100% 陷入這個誤區,多數設計師只是不同程度的陷入了這個誤區,這會導致情況變得複雜,因為多數人對自己陷入這個誤區的程度判斷不清楚。
假設某個設計師陷入了 80%,這種屬於程度較深的,當你跟他指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還能承認並意識到自己確實有這個問題。而那些陷入了 50% 的設計師,你一旦跟他說這個誤區,他有可能會覺得自己並沒有陷入,並找出很多理由來解釋。甚至有些比較資深的設計師,其實還陷入了 10% 沒有走出來,但他卻以為自己完全擺脫了這個誤區,而不知道這個誤區依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他做的每一個設計決策。(百分比数字僅僅是舉例用,不要當真)
因此我在和設計師交流的時候,我經常會問一句「這裏為什麼這麼設計呢?」,通過設計師的回答我就能大致判斷他陷入的有多深。如果設計師回答說「這樣好看」,那說明陷得很深。如果回答的依據裡帶有一些業務或者體驗的原因的,那說明好很多。如果回答的原因是完全合乎業務需求和用戶體驗的,那說明已經完全擺脫這個誤區了。
這個誤區一般情況下視覺設計師陷入的概率比 UI 設計師大些,但並非視覺設計師的「專利」,所以希望設計師朋友們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對於這樣的誤區,只有徹底走出來才能更快的進步。
不過現實往往存在更複雜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問題不是設計師這個單一角色導致的,有些設計師甚至可能被迫陷入這個誤區。比如說我曾經發現有運營的同事對一個活動頁的設計要求就只有「好看」兩個字。還有一種情況出現的比較多,一個作品設計師都已經做了一两天了,運營同事卻連主文案都沒定下來,那設計師除了做得好看點,還能怎麼辦呢?一旦這樣的合作模式形成了習慣,設計師也很難擺脫現狀。
因此我寫的這些文章,是希望設計、運營、產品、技術等多個角色都能看一看,增加對設計的了解,如果大家都明白了一些問題發生的原因,那就有機會和設計師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對於設計師來說,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想辦法掌握主動權。首先從優化自身的工作方法開始,提醒自己拿到一個任務后一定要注意時間的分配,在「美的土壤部分」沒有做到位之前,千萬不要在糾結怎麼樣做的好看上投入太多時間。因為前面的基礎工作如果沒有做紮實,你的設計稿可能會被推翻很多次,最後為了趕進度搞得精疲力盡,哪裡還有時間把設計做得更好呢。
過分依賴權威,不主動思考
說實話這個誤區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陷入的,因為對於很多處於成長期的設計師來說,進入一個有牛人的團隊,有牛人帶你,那簡直是中大獎。
之前的文章我也說過,我加入蘑菇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跟修羅學設計,可能很多設計師選擇一份工作原因跟我一樣,都是希望跟着一個牛人學到真本事,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好工作了。
跟着牛人學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進步比自學快得多,但往往也容易陷入過分依賴權威、不去主動思考這個誤區。這個誤區早期我們通常很難意識到,基本上都是過了很久才能醒悟過來。
比如我在蘑菇街的前面幾年,就非常依賴修羅在設計上提供的判斷和建議。我也不去深入思考,只是不停地嘗試各種新方案,只要設計方案能通過權威(修羅)認可,那就證明我做對了,既然做對了過關了,我就可以安心下班回去玩遊戲了。
這樣持續一段時間當然也能進步,也有可能做出不錯的設計,但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缺乏體系性的設計思維,只能粗淺的理解從權威那裡學到的一些設計原則,無法掌握背後的深層邏輯。
所以每當出現更加複雜的業務需求需要改版的時候,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我最近明明比以前進步了不少,為什麼做設計還是這麼吃力?
最後我就只能通過做苦力的方式不斷的輸出 N 版設計稿,像無頭蒼蠅一樣的東一個版本西一個版本,最後靠「稿海戰術」過關。
好幾年後我才醒悟過來,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跟着牛人學習的時候,除了行動上不能偷懶以外,思考上更不能偷懶。因為牛人之所以牛,往往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他的技藝只不過是表層功夫。光學表層功夫,你永遠跟不上牛人的腳步。
後來我做了管理者,發現跟我過去一樣的設計師還真不少,只是我的角色好像變成了「權威」。當我告訴設計師「這裏這麼設計不好,因為某某原因」,很多設計師就跟我當年一樣,只聽到前半句話,就回去不停的修改那些「不好」的地方,後面半句的「某某原因」就被自動忽略了,然後就陷入苦力般的重複修改中。
其實並不是別人不教你,只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那個階段的時候,只能聽得進去容易懂的那部分。而那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重要部分,都被當時的我們自動屏蔽了。
這其實也是我把這個公眾號命名為「設計心術」的原因,我認為「心術」是包含了思維方式、審美標準、價值判斷等方面的一整套心法,而「技藝」是指掌握了多少工具、積累了多少技能等。而「心術」對「技藝」有領導權和支配權,所以我認為設計師如果遇到了牛人,一定要優先去學他的「心術」,而不是他的「技藝」。
安於現狀
這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誤區,工作了幾年之後的設計師非常容易出現這個情況,雖然每個人陷入的原因都不盡相同。
比如有些設計師對自己熟悉的設計風格開始得心應手之後,就不願意去嘗試新的風格,因為那樣很容易給自己增加工作量,還可能出現稿子反覆修改都通不過的情況。還有些設計師由於長期做 UI 界面的設計,已經做得很熟練了,如果安排他去做一個視覺活動相關的設計,他十有八九會很排斥,因為視覺設計很容易與合作方出現主觀感受上的分歧,很可能吃力不討好。
但是你去問這些設計師對自己的現狀是否滿意?他們很多人又會說自己不太滿意,感覺遇到了瓶頸。他們也希望最好能改變,但是卻又不太願意接受挑戰。
可這幾年我發現,那些成長較快的設計師往往是願意主動嘗試新領域和學習新技能的,也是願意接受挑戰去做自己還不太擅長的工作的。而那些成長較慢的設計師,不論是讓他學習新技能,還是嘗試新的設計風格或設計類型,或是嘗試新的工作流程,都不大情願。
走出這個誤區的解決方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怕挫折、大膽嘗試,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看出效果。如果就這麼拖着,一直維持現狀,那自己的職業風險只會慢慢變得越來越高,一旦遇上經濟不好的情況,可能就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怕麻煩,不想帶新人
這個問題一般發生在一小部分骨幹設計師身上,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積累,他們的設計水平在團隊內名列前茅,日常工作可以完成得心應手,但是設計水平慢慢進入了停滯狀態,很難再進一步。
按理說想要跨過這個階段,這個時候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想辦法深入鑽研設計,二是通過拓展橫向能力來尋求突破。兩個辦法很難說孰優孰劣,但是拓展橫向的能力一定更加適合多數人,而帶新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但我發現不少設計師不太喜歡帶新人,因為一開始帶新人確實挺累,新人可能一天到晚都會來找你問這問那,問完了做出來的設計經常還是不行。這樣不僅耽誤了你的工作時間,有時候你還要給他擦屁股,你會覺得還不如我自己加班把他的活都做了算了。
所以我遇到過幾次有的同事直接跟我說不想帶新人,覺得會耽誤自己工作和進步。其實恰恰相反,帶新人是幫助一些熟練的設計師走向專家水平的好方法。為什麼?首先他人是一面鏡子,一個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就是一面清晰的鏡子,他身上反映出的各種笨拙的表現和問題可能就是你的曾經,當你在帶他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和自己過去一樣的問題,會促進你的反思和總結。當你身處瓶頸期的時候,這樣的一面鏡子,等於給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自查機會。
其次,當你帶新人時間長了,你會提升任務管理和分配的能力。過去你只是單幹,一個人從頭做到尾,沒有機會思考一個任務如何通過合作的方式做得更好。現在你可以嘗試自己去做更核心的設計,讓新人來做一些輔助的設計,這樣的過程也會慢慢改變你的習慣性思維,設計水平的提升概率也會變高。
以上就是目前為止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個誤區,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契機,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或者其他建議,歡迎找我提出。
往期回顧:
前蘑菇街總監的十四年設計路(一):野蠻生長的5年
從我2006年進入互聯網設計行業,至今已有14年了,我會用一系列的文章總結我的經驗與得失,提煉我的設計理念和管理思路,以饗讀者。
閱讀文章 >>
我的十四年設計路(二):在蘑菇街做設計
朝九晚九每周單休,一張設計稿改了 50 多版,雖然辛苦但也十分充實。成為蘑菇街設計師后,我經歷的遠遠不止這些……
閱讀文章 >>
我的十四年設計路(三):我在蘑菇街做設計管理
本文通過分階段的方式,來回顧自己的管理歷程。相信做管理的朋友可以從我的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發。
閱讀文章 >>
同時,為了認識更多的新朋友,我會繼續把自己的個人微信號放出來,歡迎每一個對我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加我微信,和我一起交流。
這是我的個人微信二維碼,加我的時候麻煩備註一下:設計心術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平台首頁_我的十四年設計路(四):設計師成長的4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