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篇 Mac 視覺史當中,我梳理過了整個 Mac 系統第一階段的明線,而這一篇,我們來聊一下它的「暗線」。
Mac 視覺史 vol.1:從 Macintosh 到 Mac OS
Mac 確實是優秀設計的典範,是 GUI 設計史當中繞不過去的最重要的操作系統家族。
閱讀文章 >>
這一章所涉及到的項目,幾乎可以組成一個 大型的「90年代失敗操作系統大賞」,在主要由成功者們所構成的故事、新聞乃至與傳說當中,這些失敗的故事和項目,被提及的次數很少。
但是對於 Mac OS X 而言,這裏的每一次作死和失敗都充滿了意義。
對於絕大多數的用戶而言,Mac OS X 是21世紀初頂尖設計的範式,在今天,它是最優秀操作系統的當中的典型。
但是仔細想想看:從 System 1.0 到 Mac OS 9.2.2,長達15年時間的擠牙膏漸進式升級的Classic Mac OS,怎麼可能突然一下子就變成了充滿現代感的 Mac OS X?這種翻天覆地式的變化的確充滿了戲劇感,但那是在今天的視角之下。
在這場「90年代失敗操作系統大賞」當中,無疾而終者多不勝數,你所看到的不僅有粉墨登場,還有各式各樣的粉末謝場。在 Mac 的視覺史當中,這一篇應該是一個大型的「處刑現場」。
失敗的嘗試,同樣是 Mac 整個視覺演變史當中,繞不過去的部分——沒有這些失敗,就沒有今天我們所熟知的 macOS 的視覺風格,沒有後面 iOS 、iPadOS、watchOS 等等一系列交互界面和視覺。
來自內部的壓力
雖然我們此刻所談及的是操作系統的視覺史,但是操作系統背後最重要的始終是推動它的「人」。談 Windows 必然會涉及 比爾·蓋茨,而談到 Mac ,也不得不說喬布斯。
和當年很多操作系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喬布斯一直堅持硬件和軟件(操作系統)理應是一體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內,Macintosh 指的既是硬件(電腦),也是軟件(操作系統),而因為這台電腦是更容易被指代的對象,當用戶在指代系統的時候,使用的是諸如 System 1 ,System 2 這樣的詞彙。
原本的 Maciontsh 是有內部競爭對手的——Lisa,這個以喬布斯女兒命名的電腦研發項目被奪走之後,喬布斯在 Macintosh 上投注了300% 的精力,親手操刀了不少設計。擁有大量資源傾斜的 Lisa 在當時那個階段,看起來也並不差:
在這個 1983年的 UI 界面上,細節處理其實也算得上非常用心了,比如頂部菜單上的「陰影漸變效果」:
當然,Lisa 的定位也非常明確,它就是一台辦公電腦,所以它的系統名稱也非常簡單直接地使用了 Lisa Office System 這樣的名字:
也正是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有着豐富字體、多樣的媒體功能、能夠玩遊戲的 Macintosh 在這場內部競賽中,得以勝出。
當然,如同我們都知道的,喬布斯在發布 Macintosh 的 2年後被迫離開自己創立的公司。當然,更重要的是,硅谷的巨頭們更加清楚計算機的發展方向。這使得 Macintosh 面對的外部壓力驟增。
激烈的外部競爭
圖形化界面(GUI)的概念和交互模式——這個點子本身可能比實現技術來得更重要。
在高手雲集的硅谷,雖然絕大多數的企業和開發者都是後期入局者,但是他們只要投入足夠多的技術人員和時間,類似的圖形化交互界面總歸是能做出來的。
比如 Visi Corp 給 IBM 提供了 Visi On 這樣的圖形化程序:
微軟也在 1985 年為 IBM 的 PC 提供了 Windows 軟件:
Commodore 的圖形化界面也差不多同期問世:
而 GEOS 甚至為更老的 Apple ][ 提供了圖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統:
這些系統都是在 Macintosh 發布那一兩年內相繼問世的。
從 System 6 開始新嘗試
操作系統領域的競爭,刺激着蘋果尋求突破。
多數企業都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孤注一擲的決策確實有太大的風險。其他的商用操作系統,都開始擁有日漸完善的桌面端圖形界面,使得蘋果在差異性和獨特性上不足。除了在硬件性能和產品線上增加投入,他們也開始嘗試開發更優秀的圖形化界面和下一代操作系統。
在上一篇當中,我提到過,在 80 年代末所發售的 System 6 是一個集大成的版本,在硬件性能和黑白显示器之下,這個操作系統本身的核心功能已經頗為完善了。這個時候,蘋果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探索性的項目。
「Pink」和「Blue」項目
某種意義上來說,「Blue」 和「Pink」 兩個項目幾乎是同時開始的。
雖然 1988 年的時候,喬布斯早已離開,但是他所塑造的 Macintosh 是當之無愧的傳奇,那種「內部創業」和「改變世界」、「創造傳奇」的硅谷精神對於此刻的蘋果員工依然有着極大的影響。
當時蘋果內部 5 名躁動不安的中層開發工程師想拜託日漸僵化的內部管理,想改變當時 System 6 表現欠佳的局面,想打造一個次世代的旗艦操作系統——某種意義上重現 1984 Macintosh 的傳奇。
他們在這次私底下的會議上重新梳理並規劃未來的操作系統。他們將System 6 基礎上的可以增量更新的特性、可以很快實現的功能,寫在藍色的卡片上,將技術上更加先進、符合長期價值的功能(比如當時 Macintosh 所缺乏的搶先式多任務處理和組件化程序設計)寫在粉色的卡片上,將更加激進的特性寫在紅色的卡片上。
這次會議基本上就塑造了後面的「Blue」和「Pink」兩個項目,而紅色卡片上的特性由於過於激進,僅僅只是備案而沒有成立項目。
數百名工程師繼續在 System 6 的基礎上按部就班地更新功能、維護代碼庫,繼續「Blue」項目,而它的最終產物,就是後面我們看到的 System 7:
而另外一邊的「Pink」項目,一開始並不是公開的。當時 Erich Ringewald 領導這發起這次會議的核心 5人組,想像 Macintosh 項目開始那樣,找一個隱秘的房間開始這次「內部創業」。
他們看上了 位於 Bubb Road 的一間倉庫,當他們進去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倉庫已經被另外一個正在秘密進行 Newton 項目的團隊給佔了。
當然這款同樣極為傳奇的(失敗)掌上設備我們回頭再說。
一路膨脹的「Pink」項目
「Pink 」項目開局的時候,有 6個人,但是考慮到要徹底放棄 System 6 的遺產,重新開始全新的操作系統,程序要是面向對象的,要有內存保護,要搶先式多任務處理,要支持多語言足夠國際化,還要有全新的圖形庫,這個團隊開始一路膨脹。
先是蘋果的先進技術小組(ATG)加入團隊,人數變為11人。 2個月後,「Pink」項目增加到 25 人。7個月後,原始的5人組幾乎都因為「人員多到失控」而離開「Pink」項目。1年後,「Pink」項目的開發組多達100人。
原本計劃在2年後發布的「Pink」操作系統在原計劃的2年之期到期之時,擁有了 150 人的超大規模,高級副總裁和市場營銷部門的首腦領導着這個龐大的開發團隊。
「Pink 什麼時候上市?答案永遠都是2年後。」
這是當時流傳的一個內部笑話。
但是這個笑話只是剛剛開始。因為它才剛剛開始膨脹。
系統開發需要時間,而隨着時間推移,市場變化需要「Pink」 更有競爭力,然後原本位於紅色卡片上的「激進功能」開始不斷的加入到「Pink」當中,然後項目就需要更多時間來開發——惡性循環開始了。
在「Pink」上,蘋果投入了太多,放棄是不可能放棄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拉更多人入局。當時的 CEO John Sculley 對外宣稱「Pink」操作系統代碼已經多達 150 萬行,並去 IBM 做了內部演示。
然後,這個看起來像是被移植到 PC 上的 System 7 成功地引起了 IBM 的注意。讓比爾·蓋茨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了:蘋果、IBM 和 摩托羅拉成立 AIM 聯盟。
從未發布的「Taligent」系統
AIM 聯盟成立於 1991年10月2日,此時距離「Pink」項目開始已經過去了3年半。半年之後,蘋果和 IBM 正式組建了合資公司 Taligent .inc ,而其中蘋果占股較小。
原本被拿來吹噓的「Pink」操作系統,此時也更名為 Taligent 。
Taligent OS 的確有着很多超越 Macintosh 的功能,比如更高效的程序機制,3D功能等等等等。在整個 UI 界面上,Taligent OS 使用了繼承自「Pink」項目的一些設計:等軸測的圖標,偽3D風格的圖標,還有非矩形的窗口(注意看窗口的頂部菜單欄)。
當然,Taligent OS 從「PInk」項目繼承過來的最大特性是:一直在開發,從未正式發布。
1994年,HP 入局,加入 Taligent 公司並且持股 15%,Taligent OS 的一部分技術開始運用到 HP 家的 NewWave 桌面環境中了:
與此同時,Windows 95 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媒體吐槽蘋果久未發布的新系統,並嘲諷難產多年的 Taligent OS(還有 Pink),已經成了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
雖然 1994 年的時候,Taligent OS 在 SFA 展會上使用 Macintosh IIcI 展示了運行速度和崩潰速度同樣快的 3D 應用,但是它最終還是沒有發布。
1995年,蘋果出售股權退出 Taligent 公司,「Pink」 項目的最終產品也並非 Taligent OS,而是 IBM 公司的 AIX 系統中的 Common Point 應用。
「Pink」到此終結。失敗。
最終迷航的「StarTrek」計劃
在 Taligent OS 研發期間,蘋果將雞蛋還放到了另外一個籃子裏面,這個項目的代號借用了著名的科幻電影《星際迷航》,項目的 Slogan 是「大膽地探索 Mac 之前從未去到過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使用英特爾芯片的 X86 架構的電腦上。
「StarTret」項目中,蘋果是和當時的服務器供應商 Novell 共同構思的,這個項目最終因為內部鬥爭、人事糾紛、市場問題而關閉。值得一提的是,同樣的嘗試在 1985年的時候就有過,不過那次嘗試很快就被中止了,以至於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代號留下來。
這算是2次失敗。
「Copland」 操作系統
作為 「Blue」項目產物的 System 7 最終並沒有徹底解決蘋果在操作系統上的困頓處境,系統依然問題很多,內存保護機制、搶先式多任務處理依然還沒有。而 1994年3月開始的「Copland」項目,就是為此做準備的,它的代號來源於美國作曲家 Aaron Copland 。
除了在內存分配和多任務處理等核心功能上進行開發提升,它在 GUI 的視覺層面上的優化,也花費了相當多的心思。在視覺層面上,Copland 新設計的一套主題名為 Platinum ,所有的元素都有着頗為細膩的陰影,窗口元素則有着明顯的突起,原本「Pink」項目中的等軸測圖標也加入了進來。
除了 Platinum 之外,Copland 還加入了面向兒童的主題P,以及更加具有未來派風格的主題Z。
除了主題本身之外,Copland 還支持窗口最小化到底部為標籤,多用戶登錄(Windows 98 之後才有這個功能),這種功能類似於現在的家長管理——管理員帳號可以決定其他用戶可以使用哪些應用。可以說,非常超前了。
當你在 Copland 中拖動文件到不同文件夾的時候,這些文件夾可以自動打開,這一功能在當時也是非常先進的。
不過,Copland 極具前瞻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它本質上是一個「要你命3000」。各種新的功能和特性出於市場需求和項目需求毫無節制地被加入進來,所有的功能相互之間都存在衝突和影響,所有人都很清晰地知道,Copland 是不可能被作為正式產品所發布出來的。
「它只是一個不同團隊開發產品的合集……並且期望它們能夠神奇地組合到一起。」
這是當時的 CEO Amelio 自己說的。
當然,Copland 的陣亡不可避免,只不過它的界面管理器和 Platinum 主題最終留到了 Mac OS 8 當中,為蘋果公司的自救大業添磚加瓦。
Copland 失敗了。自家開發團隊搞不定,只能從外部想辦法了。
4個外部備選方案
當時,CEO Amelio 個人比較傾向於 Windows NT,並且為此專門同蓋茨通了電話,而蓋茨也表示如果願意使用 Windows,他可以組建團隊將蘋果的拳頭產品 QuickDraw 移植過來。此時,WIndows 95 已經發布一年了,而 Windows NT 也剛剛發布,市場反響極好,份額節節攀升。
當然,蘋果和微軟的命運糾纏並不是此時才開始的。Windows 1.0 時代,圖形化界面的專利授權是蘋果授權給微軟的。
而 Windows 2.0 繼續沿用 1.0 時代的設計,但是蘋果沒有給 2.0 授權,最終引起了糾紛,蓋茨借用不維護 Word 和 Excel 軟件和當時的 CEO 達成了庭外的和解。這些事情回頭有機會細說。
和CEO的想法不同,當時蘋果的 CTO Ellen Hancock 其實是想選擇 Solaris 來着,不過它還沒有一套友好的用戶界面,贏面不大。
最終擺在蘋果CEO 和董事會桌面上的,就剩下兩個備選了,一個是 BeOS,另一個是喬布斯的 NeXTSTEP。
然而這毫無疑問是一次極具戲劇化的選擇,因為這兩個操作系統背後的兩個人,有着極深的糾葛。
讓-路易·加西 和喬布斯的糾葛
Be 公司的 CEO 是法國人 讓·路易·加西,他是 1981 年加入蘋果公司並負責當時歐洲業務。
1985年,他在得知喬布斯計劃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罷免 CEO 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的計劃后,搶先告知董事會,最終導致喬布斯從蘋果辭職。
1987年,加西啟動了 「Skunkworks」項目,而這個項目的產物就是後來的掌上電腦 Newton MessagePad,而最終這條產品線也是喬布斯關停的。當年的「Pink 」五人組在倉庫里撞見的,就是加西的團隊。
1990年,加西和CEO交惡,並且董事會對於他所推出的 Macintosh 產品不滿意,最終導致他離開了蘋果,並於次年創立了自己的 Be 公司。
彼時正在艱難推進 NeXT 電腦業務的喬布斯,在媒體那邊的口碑並不好。而加西反而在這個時候,對 NeXT 不吝溢美之詞。
當然,最終喬布斯的 NeXT 和 加西的 Be 最終還是擺在了同一張桌子上,被選擇。
極具潛力的 BeOS
BeOS 是一個在當時來看極為激進的操作系統。它並不是為當時更為流行的辦公場景而構建,而是一款旨在為多媒體處理而生的操作系統。
它並沒有採用當時所流行的 Unix 的架構,有着一套相對更加獨特的系統邏輯和設計規則。
它同樣延續了當時最為流行的等軸測圖標設計,在配色上更為鮮亮,在視覺化設計上,一點都不弱於同時期的任何操作系統,包括 Macintosh 和 NeXTSTEP。
在交互邏輯上,BeOS 沿用了當時很多 Unix 操作系統的右側交互工具工具欄,正在運行的程序可以清晰地在此預覽,而右上角的 BeOS LOGO 則類似開始菜單,可以呼出程序列表:
BeOS 的圖標設計在統一性和規範性上極高,即使在今天看來,很多設計都不落俗套:
BeOS 能進入蘋果的備選,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這套操作系統兼容當時 Macintosh 所用的 PowerPC 的架構。儘管它一直都未曾推進到 1.0 正式版,但是並不影響它在電腦領域收割一大波粉絲。
但是作為一個操作系統而言,在消費市場上依然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定位高端的 NeXTSTEP
另外一邊,喬布斯 的 NeXT 電腦並沒有複製 Macintosh 消費市場上的成功。不過,NeXT 作為定位高端的工作站,倒是吸引了不少科學家和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頂尖的数字創意從業者的注意。
在接近被收購的當口,NeXTSTEP 系統已經推進到了4.0 的大版本。由於它本身在硬件性能上的突出表現,在操作系統的各種細節上,一點都不吝惜,竭盡全力地刻畫細節。而這其中,有很多概念和想法是從 Macintosh 時代繼承併發揚出來,並惠及後面的 MacOSX 乃至於 macOS。
精巧的 3D 小插件,全彩高清大尺寸擬物化圖標,底部程序塢組件,以及可以購買軟件的軟件商店,甚至於著名的遊戲 Doom 和 Quake 都是在 NeXTSTEP 上首發的。
無論是內部的功能,還是外部的 UI 元素的細節控制,NeXTSTEP 都在當時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做到了盡善盡美。比如登錄和關閉窗口中的光影細節:
(注:NeXTSTEP 是操作系統,而OpenStep 是一套 API。)
當然,NeXT 本身並不算成功,被蘋果收購是最好的結局之一,這不僅是市場的選擇,也是蘋果的選擇,是喬布斯的選擇。
結語:自此重啟
終極對決發生在 1996年10月12日,地點是帕羅奧托的花園庭院酒店。
CEO Amelio、CTO Hancock ,以及另外 的 6 位董事會成員是最終決策者。加西志得意滿,沒有作任何演示,而喬布斯不僅使用了他的天賦技能「現實扭曲力場」,而且如同魔術師一般演示了 NeXTSTEP 的各種功能和特性。
蘋果公司,喬布斯,加西 三方的命運在此匯聚碰撞,然後再次扭轉。當然,這個扭轉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此時,距離蘋果的命運徹底改變,還有4年時間。
在離開蘋果、創立 NeXT 的階段,喬布斯和蘋果曾數度交惡,其中所產生的糾紛與訴訟在此刻依然是障礙。
NeXT公司同意了種種限制條款:其產品將作為高端智能終端直接銷售給高校,而且NeXT公司不能在1987年3月之前推出產品。蘋果公司還堅持,NeXT的機器「不能使用與Mac兼容的操作系統」。後來的情況表明,如果當時蘋果公司的要求剛好相反,會對自身更為有利。
——《史蒂夫·喬布斯傳》
看完了這些失敗的產品的產品,我們終於要說一下成功的產品了。
下一篇,我們將從「水」聊起。
引用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Louis_Gass%C3%A9e
https://guidebookgallery.org/articles/sortingoutfactfromfiction
http://toastytech.com/guis/guitimeline2.html
https://lowendmac.com/2005/apples-copland-proj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ppearance_Manag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_Trek_project
https://dl.acm.org/doi/book/10.5555/58299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_7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20202050/http://robinnet.net/resume/Robin_portfolio_Taligent.ht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06224709/http://www.wildcrest.com/Potel/Portfolio/InsideTaligentTechnology/WW87.htm
https://www.operating-system.org/betriebssystem/_english/bs-aix.htm
https://www.wired.com/1993/02/taligent/
相關文章:
傳奇再現!設計師不得不讀的Apple Watch 秘史
編者按:距離Apple Watch發售的日期越來越近了,去Apple Store預約試戴的活動也即將開始。在開始體驗各種不明覺厲的蘋果黑科技之前,不妨看看這款后喬布斯時代,或者說“庫克時代”的新產品…
閱讀文章 >>
今天我們來聊聊世界上最早的 UI 設計師
他們是UI界面的創造者,是UI設計的開創者,他們同樣要在「比稿」中前進,他們認真、實在、摳細節,這篇文章是關於他們,關於最初的UI界面的故事。
閱讀文章 >>
從歷代iPhone 官網設計,紀念 iPhone 誕生十周年
似乎在每一代 iPhone 即將發布之前,都會看到一些媒體或者個人整理出來的,關於 iPhone 的回憶,一代接着一代圖文並茂的表述着,我們和 iPhone,又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閱讀文章 >>
真相!前蘋果設計師揭秘關於蘋果的4個傳說
@陳子木 蘋果是高端設計的代名詞,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家傳奇企業內部的設計流程。即使是蘋果的內部員工,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緣接觸傳說中的蘋果設計工作室的。所以,我們只能盡…
閱讀文章 >>
未经-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允许不得转载:摩登3注册-摩登3测速官网 » 無極五登錄測速_Mac 視覺史 vol.2:90年代失敗操作系統大賞